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托足的意思、托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托足的解释

容身;立脚。 明 袁宏道 《徐文长传》:“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园林·乐圃》:“家产入官,无托足之地。” 徐迟 《黄山记》:“没有扶手,仅可托足,果然惊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托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释义

托足(tuō zú)指寄居、立足,强调暂时依附某处作为安身之所。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托足”意为“寄居;容身”。

    例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聂小倩》:“宁疑为赴试诸生,而听其音声,殊不类浙。诘之,自言燕人,托足于此。”

    来源:《汉语大词典》(注:链接为词典官网,内容需付费订阅)

  2. 《辞海》(第七版):

    释义为“寄身;栖身”,多用于形容流离失所时暂寻居处。

    来源:《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


三、文学经典用例

  1.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

    “刘备兵败,托足荆州,仰刘表鼻息。”

    此处指刘备战败后依附刘表,暂居荆州。

    来源:《三国演义》原著(古登堡计划公开文本)

  2. 王实甫《西厢记》:

    “漂泊江湖,托足无门。”

    形容人物流落在外,无处安身。

    来源:《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校注本。


四、近义词辨析


五、现代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托足”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创作,常见于以下语境:

  1. 历史叙述(如“难民托足他乡”);
  2. 诗词歌赋(如“乱世托足山林”);
  3. 成语衍生(如“托足无门”,喻无处安身)。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夏征农, 陈至立主编. 《辞海》[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9.
  3. 罗贯中. 《三国演义》[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4. 王实甫. 《西厢记》[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通过权威出版社或学术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查阅。)

网络扩展解释

“托足”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tuō zú(注音:ㄊㄨㄛ ㄗㄨˊ),其核心含义为容身、立脚,指找到立足或安身之处。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用法与语境

  1. 文学与历史: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体现人物的生存状态。例如《三国演义》提到“绿林中非豪杰托足之处”,暗示特定环境不适合安身。
  2. 现实比喻:
    可引申为依附、依靠。如清代钱泳《履园丛话》中“无托足之地”,指失去家产后无处容身。

例句参考


近义词


“托足”多用于描述困境中的生存状态,既指物理空间的立足,也暗含精神或社会层面的容身需求。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三国演义》《徐文长传》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罗耶识阿耶八大胡同逞刁骋气春花作物翠珉撮土焚香德碑调质东国翻语发脱口齿飞帬废失纲佐匦匣华不再扬黄蜡蜡混浊激嚁诘斥街巷景迹人灸炷寇脱潦倒梆子渺湎木像木汁缥醪撇末钱镈权且区别榷举荣膺鹗荐濡渥三面网山货生闲属付枢极四和素衷唐室鬀髻踢团圞透头屠烂吐陠纬车五极无緖香象渡河鲜美险谒孝乌鞋扇西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