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阿赖耶识。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臧者,瑜伽师所谓阿罗耶识(此从 真諦 译, 真諦 又译阿梨耶。 玄奘 则译阿赖耶。今审其音,以阿罗耶为正),谓其能臧所臧执臧。持诸种,故为能臧矣。受诸熏,故为所臧矣。任诸根,故为执臧矣。”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 庄周 亦云:‘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外物》。游者,旌旗之流,流虽多,一属於縿,谓之天游。指縿以拟阿罗耶;指流以拟六识。无阿罗耶,则六根、六识相纷拏。斯执臧之説已。”参见“ 阿赖耶识 ”。
“阿罗耶识”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在瑜伽行派(唯识宗)体系中,阿罗耶识(阿赖耶识)为第八识,功能包括:
主要用于佛教哲学讨论或修行语境中,强调通过无我智慧达到解脱。例如描述高僧大德的觉悟境界。
注: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译本的差异或佛教唯识理论体系,可参考章炳麟《国故论衡》等文献。
阿罗耶识是一个梵语词汇,在佛教中有特定的含义。下面将为您介绍阿罗耶识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
阿罗耶识的拆分部首为阝(阜)和耳,总共有7个笔画。
阿罗耶识这个词来自于梵语的alayavijnana,其中alaya表示“仓库”或“藏”,vijnana表示“意识”或“识别”。在佛教理论中,阿罗耶识是一种藏在人的心识中的识别能力。
阿罗耶识的繁体写法为阿羅漢識。
古代汉字在书写阿罗耶识时,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写法。具体的古时候汉字写法需参考相关资料。
以下是一个例句,用于说明阿罗耶识在佛教中的使用:
佛教中有关于阿罗耶识的深入探讨与研究,这种识别能力被认为是认识世界的基础之一。
阿罗耶识可以组成其他词语,如阿罗耶識塢、阿罗耶識訖等。具体组词情况需参考相关词典。
在佛教理论中,与阿罗耶识相关的近义词可能有种种识、识、识处等。具体近义词需参考相关佛教经典和研究文献。
在佛教理论中,与阿罗耶识相对的反义词可能有无分别识等。具体反义词需参考相关佛教经典和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