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渺沔 ”。广远无际貌。《文选·郭璞<江赋>》:“溟漭渺湎,汗汗沺沺。” 李善 注:“皆广大无际之貌。” 明 夏完淳 《燕问》:“潏湟濆瀑,广莫渺沔。”
“渺湎”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典文献中,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拼音与注音
文献用例
如需更深入的考据,可参考《文选》注本或相关古典文学研究文献。
《渺湎》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形容某事物非常微小、渺小,很容易消失或变得无关紧要。
《渺湎》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滑点(雨)
《渺》的笔画为10画,拆分部首是水(氵)和少(少)
《湎》的笔画为13画,拆分部首是水(氵)和面(面)
《渺湎》一词的来源比较复杂。据说它最早出现在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序》中,用以形容《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山川灵异之地非常微小,与世无关。
《渺湎》的繁体字为「渺湎」。
在古代汉字中,渺湎的写法有些不同。如《说文解字》中将「渺」写作「無沫」,《康熙字典》中将「湎」写作「漸」。
1. 这个小村庄的发展受到了渺湎的资源限制。
2. 他的雄心壮志日益渺湎,变得越来越不可实现。
3. 这场风暴将把我们的努力一笔勾销,使一切变得渺湎。
渺茫、渺小、渺渺、渺无音信、渺无人烟、孤零渺渺
微小、微末、微渺、渺小
巨大、辽阔、广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