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匦匣的意思、匦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匦匣的解释

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金史·程寀传》:“或置匭匣,以申寃枉,或遣使郡国,问民无告,皆古巡狩之事。”参见“ 匭函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匦匣(guǐ xiá)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特指含义的复合词,由“匦”与“匣”二字组合而成。以下从释义、历史沿革及使用场景三方面进行解析:

  1. 字词释义

    • 匦(guǐ):《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小匣子”,特指古代用于收纳文书或臣民投递意见的密封箱。其形制多为铜制,设孔投书,需专用钥匙开启。
    • 匣(xiá):泛指盛装物品的容器,材质可为木、铜等,功能强调封闭性与保护性。

      二字连用,强化了“封闭容器”的核心含义,并隐含官方用途。

  2. 历史沿革

    匦匣制度可追溯至唐代。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武则天执政时期设“铜匦”于宫门,分“延恩、招谏、伸冤、通玄”四匣,供臣民分类投递文书。此制度为历代沿用,如宋代称“检院”“鼓院”,明清发展为“通政司”,均以匦匣为密奏载体,成为古代信访与监察体系的重要组成。

  3. 使用场景

    匦匣多用于以下两类语境:

    • 历史文献:如《唐会要》载“匦使院……以达冤滞”,指其司法申诉功能。
    • 文化研究:现代史学及考古学中,匦匣常作为唐代政治制度、社会沟通形态的研究对象,如敦煌文书中提及的“投匦状”格式。

引用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
  2. 《新唐书·百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网络扩展解释

“匦匣”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朝廷设置的收纳臣民投书的专用匣子。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匦匣”由“匦”和“匣”组成,均指匣子类容器。其核心含义是朝廷用于接收臣民上书、申诉或建议的官方匣子,类似于现代的“意见箱”。据《金史·程寀传》记载,金代曾通过设置匦匣来受理冤案、体察民情。

2.发音与结构

3.历史背景与功能

4.相关延伸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案例或文献出处,可参考《金史》等史料或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不戁不竦谄竞抽替踹匠川岑鉏灭厨娘蹈难凤食鸾栖个能拱动宫眉含跨含冤负屈黑鼠族鹤鸾皇侄剑南极典季风气候寄观警疾敬老慈幼谨立九茎锯片亢壮考室孔贾狂霖连通连系柳箭流速卤素明安默道恁的倪倪女图扑咚咚樵刍敲门石善书事魔吃菜曙角宋城松滋侯唐梯桃棘矢天下大乱驼毼驼囊文令乌柿吴赵显贲纤华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