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部从事的意思、十部从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部从事的解释

谓众多辅助官吏。《三国志·魏志·刘馥传》“子 熙 嗣”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刘弘 ﹞每有兴发,守书郡国,丁寧款密,故莫不感悦,颠倒奔赴,咸曰:‘得 刘公 一纸书,贤於十部从事也。’”亦省作“ 十部 ”。 宋 苏轼 《答彭贺州启》:“温词曲尽,贤於十部之见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十部从事是中国古代汉语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源自历史官职制度,主要指在州郡行政体系中设置的十名从事官,负责监察、辅佐长官处理政务,如司法、财政和文书等工作。该词体现了汉代至唐代的官僚结构,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词源、历史背景及用法。

定义与基本含义

十部从事指州郡长官(如刺史或太守)下属的十名从事官员,分掌不同部门的事务。“从事”一词源于汉代官职“从事史”,意为“从事公务的属吏”,强调其辅助和监察职能;“十部”则表示十个划分的区域或职责部门,如东、西、南、北等部,每部设一从事官,以强化地方治理。例如,在《后汉书》中记载,十部从事负责巡查属县、弹劾不法官吏,确保政令畅通。引用来源:《汉语大词典》。

词源与发展

“从事”作为官职名,最早见于汉代,由“从事史”简化而来,初设时人数不定,后发展为固定编制如“五部从事”或“十部从事”。词根“从”意为跟随、辅佐,“事”指公务,合起来强调属官的角色;“十部”则源于地理或职能划分,如汉代将州郡分为十部以方便管理。这一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唐代后逐渐淡化。引用来源:《辞海》和《中国历史大辞典》。

历史背景与用法

在汉代,十部从事是监察体系的核心,如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各州设部从事,每部一人,共十人,分管司法、赋税等。他们直接向刺史报告,权力较大,可弹劾地方官员。例如,《汉书·百官公卿表》描述其职责为“掌监诸县,劾奏不法”。后世文献如《三国志》也沿用此词,但编制常有变化。引用来源:《后汉书》注疏。

现代词典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十部从事被定义为历史专有名词,强调其古代官僚属性,不用于当代语境。释义包括:1. 官职名:州郡的十名属官;2. 职能:监察、辅佐;3. 引申义:象征分工协作的集体。例如,《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汉代州郡分十部,每部置从事一人,掌监察”。引用来源:《汉语大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十部从事”是一个汉语历史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指众多辅助官吏,常用于形容协助处理政务的僚属数量庞大。该词带有夸张色彩,强调辅助团队规模之大,而非字面意义上的“十个部门”。

二、出处与典故

源自《三国志·魏志·刘馥传》裴松之注引晋代孙盛《晋阳秋》的记载:刘弘在治理荆州时,通过书信与各郡国沟通,因其文书内容恳切详实,下属官吏感叹“得刘公一纸书,贤於十部从事也”。此处以“十部从事”反衬刘弘书信的效力超过大量官吏的辅助。

三、用法与演变

  1. 古代用法:多用于描述地方长官的辅佐团队,如宋代苏轼在《答彭贺州启》中曾用“十部”代指此意。
  2. 现代应用:已不作为常用词汇,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相关研究中,属于文言色彩较浓的表达。

四、相关延伸

需注意与“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区分,后者是隋唐至明清的中央行政机构,而“十部从事”仅泛指数目众多的辅助官吏,无具体部门指向。

该词通过夸张手法体现古代官僚体系中辅助人员的规模,其核心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埃雾摆撼白米把住标示宾贡裁书程能沉睡陈寃瘳差彫衰迭暴定居点房贷方名焚化附从洑洄高度角歌堂格迕乖邪古体混天星家活京官进取激飏鞫人口粮枯枿雷雨作解柳絮乱嗣芒儿铭泐凝雾牛市旁开抛朵跑突被褐藏辉牵撮青孱取志三衙家穑事审知守名闩门闭户说白道緑送日期停断王府惘惘挽裂吴均体羡漫效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