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歪斜曲折。 汉 蔡邕 《述行赋》:“冈岑紆以连属兮,谿谷夐其杳冥。迫嵯峨以乖邪兮,廓巖壑以峥嶸。”
“乖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可分为两种解释:
基本含义
指行事反常、违背常理或道德准则。该词由“乖”(反常、偏离正常)和“邪”(邪恶、不正)组合而成,强调言行与正道的背离。例如:“彼残忍乖邪之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下。”(出自的例句)
使用场景
多用于批评表面看似正常但实际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或描述性情偏激、不合常理之人。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句或现代用法,可参考、4、5的原始出处。
乖邪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物的行为或性格表现出与常规或道义相悖、不合适的特点。
乖邪的字形可拆分为“亻”和“圭”,其中“亻”为人字旁部首,表示与人有关;“圭”为右半边部分,表示苛责,指责之意。乖邪总共包含9画。
乖邪的出处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中的“圭非圭乖邪也”。在古代,人们常用“乖邪”以描绘那些言行不合常规或道义的人或事情。
在繁体中,乖邪的写法与简体形式基本一致。
在古代,汉字“邪”的写法为“欹”,表示歪斜、不正。而“乖”的原始写法为“亏爻”,表示偏差、背离。
1. 这个孩子性格乖邪,总是做一些与常规相悖的事情。
2. 她的表演风格很乖邪,刻意追求与众不同。
乖邪魅力、乖邪性格、乖邪行为、乖邪品味等。
古怪、古灵精怪、离经叛道。
正直、规矩、遵循。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