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宾贡的意思、宾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宾贡的解释

(1).古代地方向朝廷推举人才时,待以宾礼,贡于京师。《北史·循吏传·梁彦光》:“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於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 唐 皇甫曾 《送裴秀才贡举》诗:“宾贡年犹少,篇章艺已成。”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至於郡国僚吏,皆府主所署,版檄召用,至而授职,何尝宾贡,亦不试练。”

(2).指别国推举而来的贤者。《宋史·外国传三·高丽》:“贡士三等,王城曰土贡,郡邑曰乡贡,他国人曰宾贡。”《宋史·外国传三·高丽》:“詔赐 高丽 宾贡进士 王彬 、 崔罕 等及第。”

(3).归顺纳贡。 唐 韩愈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旧唐书·回纥传》:“於故 单于臺 置 燕然都护府 统之,以导宾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一、基本释义

宾贡(bīn gòng)是古汉语复合词,由“宾”与“贡”二字构成: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1. 政治象征

    宾贡是“华夏中心”观念的体现,如《尚书·禹贡》记载诸侯“厥贡漆丝”,通过物质进献确立等级秩序 。

  2. 科举制度延伸

    唐代起,“宾贡进士”指代外国士人通过科举入仕。例如新罗人崔致远于唐僖宗年间考取进士,成为东亚文化交流的典范 。


三、权威文献佐证


四、语义演变

该词从物质进献(如汉代南越献犀角)逐步扩展至文化输出(如日本遣唐使学习制度),反映中华文明对东亚的辐射影响 。


注: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中国历史大辞典》等权威辞书,并援引经典史籍及现代学术著作,确保考据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宾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1. 地方向朝廷推举人才的礼仪制度
    指古代地方官员以宾客之礼对待选拔出的优秀人才,并将其推荐至京师。这一制度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例如《北史》记载梁彦光在地方推行教育后“举行宾贡之礼”。唐代皇甫曾的诗句“宾贡年犹少,篇章艺已成”也印证了这一选拔形式。

  2. 指代他国推荐的贤士
    在对外交往中,“宾贡”特指来自附属国或邻国的人才。如《宋史》记载高丽国通过“宾贡”向宋朝输送进士,王彬、崔罕等异国士人曾因此获得宋朝的进士称号。

  3. 表示归顺与纳贡的政治关系
    用于描述边疆民族或国家臣服中央政权并进献贡品的行为。例如韩愈在《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中提到“九夷八蛮……皆已宾贡”,《旧唐书》亦用此词描述回纥等部族的归附。


总结特点:该词融合了人才选拔、国际交流和政治臣属三重内涵,常见于隋唐至宋代的文献,反映了古代中国“以礼治邦”的文化观念。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用例,可参考《北史》《宋史》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胶饱飨老拳赑响齿颊挂人持异触鼻唇齿相须敌台东武吟行发泄阜安附根感逝工本费公姓酣酒韩湘子欢慰灰冷护掩骄愆旌儒庙景头紧絭戟手鸡爪疯刊授刊头昆仑墟怜牙悧齿淋淋拉拉履冰漫士名伦泯泯棼棼南八偶或蓬门生辉普济群生钱丬鱼惬心懃劳泅浮宂怯撒刁三祀折儿圣僧虱蝇思覃悚动讼屈诉讼田唇文陛晤对无津五善降龙相似相溶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