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尘雾。《新唐书·李密传》:“既两军接,埃雾嚣塞。”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一:“日色甚炽,埃雾涨天。”
(2).喻世俗的污浊。《后汉书·陈蕃传》:“彼非不能絜情志,违埃雾也。”
“埃雾”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āi wù,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指尘土与雾气混合的朦胧状态,常见于自然现象描述。例如《新唐书·李密传》提到两军交战时的“埃雾嚣塞”,以及宋代邵博记录的“埃雾涨天”,均描绘了尘埃与雾气交织导致视线模糊的场景。
在《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埃雾”被描述为土湿之气形成的云雾,与气候异常相关。例如“岁水太过,寒气流行……大雨至,埃雾朦郁”,此处特指湿气过重引发的自然现象。
引申为世俗的污浊或精神层面的混沌。《后汉书·陈蕃传》中“违埃雾”即表达了对浑浊世风的超脱追求,强调心志高洁者需远离尘俗之染。
以上解析综合了《汉典》《查字典》等权威词典释义,并引用了《新唐书》《后汉书》等古籍用例,完整文献可参考相关网页来源。
埃雾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因为沙尘或灰尘悬浮在空气中而形成的浓厚雾气。这种天气现象使得空气浑浊,能见度降低。
埃雾的拆分部首为⺧(石字旁),拆分后的笔画数为8画。
埃雾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它是由“埃”字和“雾”字组合而成。其中,“埃”字表示微小的尘土;“雾”字表示气候现象中空气中悬浮的水蒸汽或尘埃等微小水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埃雾”。
埃雾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埃霧」。
古代汉字写法中,埃雾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字形如下:埃(土旁)雾。
1. 今天早上,整个城市被埃雾笼罩着,能见度非常低。
2. 车辆在埃雾中行驶要注意安全,保持安全距离。
组词:沙埃、埃尘、迷雾、雾霾。
近义词:尘雾、霾、尘霾。
反义词:晴朗、明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