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该去而没有去成。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实褰期於晚岁,非失步於方春。”
(2).乱了步伐。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忌戒》:“其人比出选门,为众目所视,众口所訐,亦趦趄而失步矣。”
(3).畏避不前。 唐 杨炯 《<王勃集>序》:“先鸣 楚 舘,孤峙 齐 宫, 乘 忌 侧目, 应 刘 失步。”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皇甫冉》:“自 晋 、 宋 、 齐 、 梁 、 陈 、 隋 以来,採掇者无数,而补闕独获驪珠,使前贤失步,后辈却立。”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三》:“ 顾司寇 华玉 ,体裁变创,工於发端……足使 文通 变色, 彦昇 失步矣。”
(4).失其故步。比喻摹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固有的技能。语本《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 寿陵 餘子之学行於 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隋书·王贞传》:“适 鄢 郢 而迷涂,入 邯郸 而失步。”
“失步”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该去而未去成
指原本计划前往某地或完成某事,但未能实现。例如南朝梁沈约《郊居赋》中“非失步於方春”即表达此意。
步伐混乱
形容行走时脚步错乱,或比喻行事失去章法。唐代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的“趦趄而失步”即描述因众人非议导致举止慌乱的状态。
畏缩不前
指因畏惧而退缩,如唐代杨炯《王勃集序》中以“应刘失步”暗喻文人面对压力时的怯懦表现。
模仿失败,丧失本真
源自《庄子·秋水》中“邯郸学步”的典故,比喻盲目效仿他人反而丢失自身特色。隋代王贞的“入邯郸而失步”即用此典。
引申义:做事失误
现代语境中可扩展指代一般性差错,如“谈判中失步导致协议破裂”。
使用特点
该词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语境,需注意与“失足”(侧重道德过失)、“失手”(意外失误)等近义词的区分。其核心语义始终围绕“失去原有状态”,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失步是一个动词词组,意思是行走或进行某个活动时脚步出现差错或不稳定。它指出了一种失去平衡或控制的状态,常用来形容个人在某个动作行为上的失误或错误。
「失」字的部首是「大」,总共有5个笔画。
「步」字的部首是「止」,总共有7个笔画。
「失步」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论语·卫灵公》一章中的一句话:“言寡信,行不忠,失其子,乱其家。”繁体字的写法是「失步」,繁体字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地区。
在古代,「失步」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古代文字编纂学家的研究,「失」最初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上部是「北」,下部是「夕」。而「步」则由「止」和「少」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形体逐渐发展演变,「失」和「步」的写法逐渐简化为现在的形态。
1. 在比赛中,他突然失步,跌倒在地。
2. 由于紧张,她在台上失步了一次,但还是坚持完成了演讲。
3. 运动员们都经历过失步的时刻,关键在于如何从中学习并继续前进。
组词:失误、失策、失控
近义词:出错、失常、失误
反义词:稳步、准确、有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