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止的意思、尼止的详细解释
尼止的解释
阻止。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王阆峰侍郎》:“公欲请缨自荐,为人尼止。” 清 曾国藩 《复官秀峰书》:“接据该军禀报:‘正在拔营起程间,接尊处尼止之札,请示进止。’”
词语分解
- 尼的解释 尼 í 梵语“比丘尼”的简称,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尼姑。尼庵。削发为尼。 古同“昵”,相近,亲近。 ɑ 僧 笔画数:; 部首:尸; 笔顺编号:
- 止的解释 止 ǐ 停住不动:止步。截止。 拦阻,使停住:止痛。禁止。 仅,只:止有此数。不止一回。 古同“趾”,脚;脚趾头。 行起 笔画数:; 部首:止;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尼止”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表示阻止、中断的意思。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核心释义:指通过某种行为或力量使事物停止或中断。
- 词性:动词性复合词,其中“尼”可能通“泥”(阻滞),而“止”为停止,二者结合强调阻止的力度。
2.使用语境
- 文献案例:
- 清代昭槤在《啸亭续录》中提到:“公欲请缨自荐,为人尼止。”(意为有人阻止其主动请缨)。
- 曾国藩《复官秀峰书》中描述军队收到“尼止之札”,即接到要求停止行动的指令。
3.常见误解与澄清
- 部分解释(如)将“尼”关联为“尼姑”,但根据权威文献和用法,“尼”在此更可能为通假字或引申义,与佛教无关。
4.现代适用性
-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书面表达,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意图。
如需进一步考证或查看原始文献,可参考《啸亭续录》《曾国藩书信集》等清代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尼止
尼止(ní zhǐ)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的部首为厶和止,总共有10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
在繁体字中,尼止的写法为尼止。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尼止的形状可能会略有区别,但整体结构基本相同。
以下是使用尼止构成的一些词语和例句:
组词:尼姑、尼龙、尼罗河
例句:他的母亲是一位出家的尼姑。
近义词:尼姑、出家人
反义词:俗世人、凡夫俗子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