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鈇钺的意思、赐鈇钺的详细解释
赐鈇钺的解释
亦作“ 赐斧鉞 ”。古时天子以鈇钺赐于诸侯或大臣,授以征伐之权。《礼记·王制》:“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鉞然后杀。” 孔颖达 疏:“赐鈇鉞者,谓上公九卿得赐鈇鉞,然后邻国臣弑君、子弑父者得专征之。”《新唐书·陆贽传》:“是以古之遣将者,君推轂而命之,又赐鈇鉞,故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机宜不以远决,号令不以两从。” 清 宋儒醇 《甲春春三月》诗:“肉食无远谋,徒劳赐斧鉞。” 清 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遂遣 景隆 代 炳文 。临行,赐 景隆 通天犀带,亲饯之 江 滸,復赐斧鉞,俾专征伐,不用命者戮之。”
词语分解
- 赐的解释 赐 (賜) ì 给,旧时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小辈:赐予。赐死。赏赐。恩赐。 敬辞:请赐教。希赐函。 赏给的东西,给予的好处:厚赐。受赐良多。 笔画数:; 部首:贝; 笔顺编号:
- 鈇钺的解释 .斫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荀子·乐论》:“且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汉书·戾太子刘据传》:“忠臣竭诚不顾鈇鉞之诛以陈其愚,志在匡君安社稷也。” 颜师古 注:“
网络扩展解释
“赐鈇钺”是中国古代君主授予臣属军事征伐权的重要仪式象征,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赐鈇钺”读作cì fū yuè,指天子将鈇(铡刀刑具)和钺(斧形兵器)赐予诸侯或重臣,象征授予其专征伐、行诛杀之权。该词亦作“赐斧钺”,两者含义相同,均为权力代称。
二、历史背景与功能
-
权力来源
根据《礼记·王制》记载,诸侯需先获赐弓矢方可征伐,再得鈇钺才能执行诛杀。孔颖达疏解称,此权仅限于上公九卿,用于征讨邻国弑君、弑父等重罪。
-
仪式象征
鈇钺既是刑具也是礼器,赐予行为代表君主对臣子的绝对信任,使其能代行天子军事权。唐代陆贽在《新唐书》中提到,赐鈇钺后将领可独立决策军务,体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的原则。
三、延伸意义
- 合法性标志:持鈇钺者代表天子意志,征伐行动具备正当性。
- 等级制度体现:仅高阶贵族或重臣可获此权,反映古代权力分层。
注:以上内容综合《礼记》《新唐书》等文献及多部辞书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赐鈇钺》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可以拆分为“赐”、“鈇”和“钺”三个部分。
- “赐”意为给予、授予,表示赏赐或授予某种荣誉或权力。
- “鈇”是一个在现代汉字中已经很少使用的字,它是由“金”和“工”两个部首组成,用来指代一种古代的鎚子,是打击和攻击的工具。
- “钺”是古代军事用语,是一种古代兵器,形状像斧头,常用于军队的仪式和标志性行动。
《赐鈇钺》这个词来源于古代官方文书和仪式用语。它的繁体字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赐鈇钺》在古代的汉字写法可能有细微的差异,但整体结构和字形基本相同。
以下是一个关于《赐鈇钺》的例句:
- 君主亲自赐予将军一个华丽的鈇钺,以表彰他在战场上的勇敢和功绩。
一些相关的词语和短语包括:
- 组词:赐予、授予、赏赐、授勋。
- 近义词:封赏、奖励、授勋。
- 反义词:没收、撤销、剥夺。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您的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