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初各地所设书院甚多,其中以 江西 星子 白鹿洞书院、 湖南 善化 岳麓书院、 河南 商丘 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 河南 登封 嵩阳书院最著名,合称四书院。 宋 王应麟 《玉海·宫室·宋朝四书院》:“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鏑之阨,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老往往依山林即閒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 嵩阳 、 岳麓 、 睢阳 及 白鹿洞 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一说指 白鹿洞 、 石鼓 (在 湖南 衡阳 )、 应天 、 岳麓 四书院。参阅《文献通考·学校七》。
"四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专有名词,特指宋代最负盛名、最具代表性的四所著名书院。它们是当时学术研究、讲学授徒和传播思想的核心场所,对后世教育制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指:
白鹿洞书院: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始建于南唐,称“庐山国学”。宋初扩为书院,朱熹任南康军知军时(1179-1180年)重建书院,亲自讲学,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即学规),使其成为后世书院楷模,影响深远。它是“四书院”之首,以理学研究和教育著称。来源依据:《辞海》(第七版)、《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岳麓书院: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脚下。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朱熹曾到此讲学,与张栻会讲,开创书院会讲先河,盛极一时。岳麓书院历千年而弦歌不绝,现为湖南大学组成部分。来源依据:《辞海》(第七版)、《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应天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其前身为后晋杨悫所办的私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赐额“应天府书院”,成为北宋较早的官学化书院。范仲淹曾在此求学,后主持书院教务,影响巨大。该书院在北宋培养了大批人才。来源依据:《宋史》、《玉海》(王应麟著)、《中国书院史》(邓洪波著)。
嵩阳书院: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始建于北魏,初为佛教寺院,五代后周时改为书院。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年)赐名“太室书院”,景祐二年(1035年)宋仁宗赐额更名为“嵩阳书院”。程颢、程颐等理学家曾在此讲学,是理学传播的重要基地。来源依据:《登封县志》、《河南通志》、《中国书院史》(邓洪波著)。
“四书院”是宋代书院教育的杰出代表,它们不仅是教学机构,更是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的中心,尤其在南宋理学(道学)的兴起和传播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其自由讲学、注重学术研讨、强调道德修养的办学模式,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关于“四书院”的具体所指,历史文献(如南宋王应麟《玉海》)虽有不同说法(有时石鼓书院或茅山书院等也被列入),但白鹿洞、岳麓、应天、嵩阳这四所书院被后世公认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合称“四大书院”或“四书院”的说法最为普遍和权威。来源依据:《玉海》(王应麟著)、《中国书院制度研究》(陈谷嘉、邓洪波主编)。
“四书院”是宋代初期最负盛名的四大教育机构,通常指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和嵩阳书院。这些书院在宋代文化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具体如下:
不同历史文献对“四书院”的具体成员存在一定争议,但主流观点认为包括以下四所:
部分文献将石鼓书院(湖南衡阳)或徂徕书院(山东)列入“四大”,但多数权威资料仍以白鹿洞、岳麓、应天、嵩阳为共识。这一差异源于不同历史时期学者对书院影响力的评判标准不同。
“四书院”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典范,代表宋代文化教育的巅峰。若需进一步了解各书院详细历史或现存遗迹,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实地探访。
岸狱保膺并覆不价不修小节叉港车公城谯车饰雠订诞妄不经垫片钓翁低银烦任粉面含春肤色恭和怪嫌光照海西哈罗化肥黄额扈从虺蛇昏撒户穴鉴澄降低教招揭牓衱袶阶由敬贤礼士进折阃内来世不可待列光抹布牛呞贫破清廉清若空起墒诠义声价十倍生料生死未卜设心处虑饰貌曙霞台所贪生恶死讬诸空言兔走乌飞吴人汙罇险竿仙山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