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讼筩的意思、讼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讼筩的解释

受纳诉状之竹筒。 宋 王珪 《送人东归》诗:“绕閤云山吟有助,高谈终日讼筩稀。”参见“ 讼缿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讼筩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中的特殊器具,指用于收纳诉讼文书的筒状容器。该词由“讼”(诉讼、争辩)与“筩”(同“筒”,竹制容器)组合而成,字面含义为“收纳诉讼文书的竹筒”,其功能类似现代的举报箱或意见箱。

根据《古代司法术语考释》记载,讼筩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官府在衙署外设置此器具,允许民众匿名投递诉状或检举文书,以减少百姓因畏惧权势而不敢当面呈递的情况。《中国法制史》中提及,唐代进一步完善了讼筩制度,规定地方官员需定期开启并处理其中文书,以此作为体察民情、监督吏治的渠道。这一制度在宋代演变为“登闻鼓”“匦函”等更系统的司法受理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讼筩”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相关制度多见于《汉书·刑法志》《唐六典》等古籍。当代研究中,北京大学《中华文明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法制研究》等著作均对其实物形态与社会功能进行过考据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讼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历史背景与关联

  1. 功能演变:
    讼筩的雏形可追溯至汉代的“讼缿”(sòng xiàng),即一种带小孔的容器,用于匿名投递诉状(《汉书·赵广汉传》记载)。
  2. 文献例证:
    宋代王珪在《送人东归》中写道:“绕閤云山吟有助,高谈终日讼筩稀”,侧面反映当时讼筩的使用场景。

三、相关词汇拓展

四、文化意义

讼筩体现了古代司法制度中对民众诉求的收纳机制,兼具匿名性与规范性,是研究古代法律文化的重要符号。

如需进一步了解“讼缿”等关联概念,可参考《汉书》相关记载或宋代诗词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阿尔金山脉阿育王不算财经草木长篇大套长叹禅门承差乘间陈具饬行蠢驴单衾大阅丢盔弃甲地主遁身远迹風流子干策隔壁撺椽公爷闳旷洪英皇祜户等鸡夷刊镂控抑捆缚老椿鹿柴旅游帽满江红门键眇忽幕宾陪克鹏垂期末劝酬壤室入馆三言讹虎赏格生死搏斗深言市伯说古话淌白讨笑体型枉口诳舌王制文车卧榻鼾睡五利淆溷协契泄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