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残僇 ”。残杀;杀害。《后汉书·襄楷传》:“ 杜众 乞死,谅以感悟,圣朝曾无赦宥,而并被残戮,天下之人,咸知其寃。”《宋书·徐羡之传》:“己等三人,同受顾命,岂可相残戮?”《明史·高巍传》:“子孙为天子,而弟与子遭残戮,其心安乎?” 清 刘大櫆 《义士吴君传》:“ 闽 寇突至,城且破,君为倡,率少壮,力为防御,而 乐安 得免残僇。”
“残戮”是汉语中具有特定语义结构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向暴力行为。根据《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该词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解析:
一、语义构成 “残”字本义为伤害、毁坏,《说文解字》释作“贼也”,引申为凶暴、狠毒;“戮”指斩杀,《广雅》注为“杀也”。二字连用形成递进式复合词,强调施暴者以极端手段加害生命的本质,如《后汉书·仲长统传》载“骄逸之臣,残戮忠良”即属此类用法。
二、语境特征 该词多出现于历史文献记载暴力事件,尤指统治者对异己的镇压行为。《汉书·王莽传》所述“残戮天下,毒流百姓”,生动展现其蕴含的规模性暴力特征。在近现代汉语中,其使用范围缩小,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或特定文学表达。
三、词性演变 作为动词使用时,可接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如“残戮百姓”);作名词时多与“施行”“遭受”等动词搭配(如“施行残戮”)。《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指出,该词在明清小说中常与“暴虐”“凶残”等形容词形成修辞呼应,强化语境的残酷性。
(释义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华书局《汉语大词典》修订本;《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
“残戮”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残忍地杀害或屠杀,强调行为的暴力性和残酷性。该词多用于描述大规模或极端暴力的杀戮行为。
二、详细解析
三、相关词汇
四、注意事项
该词带有强烈负面色彩,需根据语境谨慎使用。若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历史典籍。
半掐半心半意宝绶不法常可不痛不痒材智残晖馋灯笞挞等身叠影二学法缘風行電擊拂戾副食品腹枵好为人师宏词秽恶郊隧佳语挤眉弄眼金钗客精甲井田制九秋跼促夔臯垒陈类丑连箭蠪蟜龙翔漏天硉硉纳监泥骨普济羣生浅稚鼜鼓倾弛遒放戚忧却顾上根大器逝景受赏说到做到疏佚宿庐庭实退光漆亡辜枉禁问名乡祠闲管陷脱习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