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遒劲奔放。《南史·王籍传》:“ 籍 又甚工草书,笔势遒放,盖 孔琳 之流亚也。”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其笔迹遒放。”
“遒放”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书法、笔迹或艺术风格的独特气质。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拼音:qiú fàng
含义:形容笔力或艺术表现既刚健有力(遒劲)又洒脱不拘(奔放)的风格,常用于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
古代文献
现代应用
多用于评价书法、绘画或文学创作中兼具力量感与自由度的表现,例如:“他的行书遒放中见细腻,颇具大家风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扩展用法,可参考《南史》《游宦纪闻》等古籍原文。
遒放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形容豪放、威武、洒脱的样子。
遒放的拆分部首是辵(chuò)和放(fàng),总共有11个笔画。
遒放是由辵和放组成,并且放是本字的声旁,辵是本字的形旁。可以从字义上理解,辵表示行进的意思,放则表示宽广、宏放的意思,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行进时宏放自得”的意思。
《遒放》的繁体写法为「遒放」。
在古时候,遒放的写法和现代基本相同,依然是由辵和放组成。
他的举止遒放,气质独特。
遒然、遒劲、自得其乐
潇洒、豪放、自在
拘谨、拘束、拘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