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监的意思、纳监的详细解释
纳监的解释
明 清 科举时代富家子弟纳资为监生。《儒林外史》第三回:“现放着我这几个弟兄在此,每人拿几十两银子借与 周相公 纳监进场。”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洪由义》:“为长子捐官,次子纳监。”
词语分解
- 纳的解释 纳 (納) à 收入,放进:出纳。藏污纳垢。 接受:采纳。笑纳。纳谏。 享受:纳福。纳凉。 缴付:纳税。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纳鞋底。 姓。 缴出吐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监的解释 监 (監) ā 督察:监察。监控。监测。监护。监考。监听。 牢,狱:监狱。监押。监禁。坐监。 监 (監) à 古代官名或官府名:太监(宦官,阄人)。国子监。钦天监(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府)。监生(在国子
专业解析
纳监(nà jiàn)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的特殊入学途径,指通过向官府捐纳钱财(白银或粮食)获得国子监监生资格的行为,又称“捐监”或“例监”。其核心含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
定义与性质
纳监是国子监生员来源之一,区别于通过地方考试选拔的“贡监”或由举人身份入监的“举监”。它本质上是朝廷为解决财政困难或赈灾需求,允许民间富户通过缴纳一定财物换取监生身份的制度,属于“捐纳”制度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
历史背景与实施
- 起源: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7年)因边患频发、国库空虚,首次开放纳监,允许生员或平民捐纳粟米、马匹换取国子监入学资格(《明史·选举志》)。
- 清代延续:清代沿袭此制,捐纳范围扩大至白银,并形成系统规范。乾隆后纳监成为国子监生员的主要来源之一(《清史稿·选举志》)。
-
具体操作方式
应捐者需向户部或地方官府缴纳定额白银(清代通常为数百两),由朝廷颁发“监照”(监生凭证),凭此可入读北京或南京国子监,并享有以下权益:
- 免除徭役,见官不跪;
- 直接参加乡试(省级科举考试);
- 部分纳监生可进一步捐纳实职官衔(如知县、主事等)。
-
社会影响与争议
- 积极面:短期内缓解财政压力,为富家子弟提供晋升通道(《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 负面评价:冲击科举公平性,滋生腐败,导致监生素质下降。顾炎武曾批判纳监“败天下之材,而至于人不成材”(《日知录》)。
-
制度终结
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国子监裁撤,纳监制度随之消亡(《晚清史》)。
权威参考来源:
- 释义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中“纳监”词条。
- 历史制度细节参考《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及《清史稿·选举志》(中华书局,1977)。
- 社会影响分析引自《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网络扩展解释
“纳监”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出现在明清科举制度中,其核心含义为富家子弟通过缴纳钱财(纳资)获得监生资格。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 词源:由“纳”(缴纳)和“监”(监生)组成,字面意为“缴纳钱财成为监生”。
- 背景:明清时期,监生是国子监的学生,通常通过考试或荫庇获得资格,但“纳监”允许富家子弟直接通过捐资取得这一身份。
2.具体用途
- 科举捷径:监生可直接参加乡试(省级考试),无需通过县试、府试等初级考试,因此成为富裕家庭提升社会地位的途径。
- 实例记载:如《儒林外史》第三回提到“周相公纳监进场”,即通过纳监获得乡试资格。
3.相关争议
-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接受监督”,但此释义缺乏历史文献支持,可能与成语混淆或释义错误有关。主流观点仍以科举制度中的“捐资为监生”为准。
4.补充说明
- 监生特权:监生虽属功名,但社会地位低于进士,常被视为“非正途出身”。
- 历史影响:这一制度反映了明清科举的腐败现象,富人可通过钱财绕过严格选拔。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儒林外史》或明清科举制度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娇半无产阶级八颂卑污辩斥表曝不差什苍民谄诉呈面疮痏聪解典将鼎鑪断契额角头放神纺织工业宫袖乖越海鹤害义寒蕊换羣鹅将军箭建麾结体进德冠即位空王口无择言脸红筋暴龙攀凤附沦降绵叹墓志牛继马后袍甲仆奴敲边鼓俏销亲庭七平八稳仁言肉铺儒豪山坡地试胄鼠疮水红睢于太丘道广巍耸未足无本瞎路陷刻孝弟熄灯熙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