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臯的意思、夔臯的详细解释
夔臯的解释
见“ 夔皋 ”。
词语分解
- 夔的解释 夔 í 〔夔夔〕敬谨恐惧的样子。 〔夔立〕肃立。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异兽。 笔画数:; 部首:夂; 笔顺编号:
- 臯的解释 臯 ā 同“皋”。 笔画数:; 部首:自;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夔臯(kuí gāo)是汉语中对上古两位贤臣“夔”与“皋陶(gāo yáo)”的合称,象征辅佐圣王、德才兼备的典范。该词属书面雅语,常见于称颂盛世良臣或追慕先贤的语境中。
一、分释字义
-
夔(kuí)
本指神话中独足神兽,引申为舜帝时的乐官。《尚书·舜典》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夔以精通音律、教化百姓著称,象征礼乐文明的奠基者。其名引申为“杰出乐官”或“礼乐教化”的代称。
-
臯(gāo)
通“皋”,即皋陶(gāo yáo)。舜帝时的司法官,掌刑狱,以公正明察闻名。《史记·五帝本纪》称其“作士(理官),明五刑,弼五教”。皋陶被视为中国司法鼻祖,象征法治精神与道德裁判。
二、合称释义
“夔臯”并称始于后世文人对舜帝治世能臣的追述,其核心含义包括:
- 礼法并治的象征:夔主礼乐教化,皋陶掌刑法狱讼,二者代表古代“礼法合一”的治理理念。
- 贤臣的代称:喻指辅佐明君、德才卓绝的重臣。如唐代柳宗元《献弘农公》诗:“圣代提封尽海壖,狼荒犹得纪山川。华夷图上应初录,风土记中殊未传。椎髻老人难借问,黄茆深峒敢留连。南宫有意求遗俗,试检周书王会篇。”(注:此诗以“夔皋”暗喻贤能辅政)
- 盛世的标志:象征政治清明、文化昌隆的理想时代,如“夔皋之世”。
三、文献例证
- 《尚书·舜典》:
分载舜任命夔典乐、皋陶作士的史实,奠定二人并称的文献基础 。
- 《史记·五帝本纪》:
司马迁系统记述夔与皋陶的职责,强化其历史地位 。
- 《汉语大词典》:
明确释义“夔皋”为“舜时贤臣夔和皋陶的并称”,收录于古典词汇条目 。
四、文化引申
“夔臯”作为文化符号,常见于:
- 颂扬文治武功:如古代碑铭“复夔皋之盛,开礼乐之新”。
- 寄托政治理想:文人以“夔皋再世”期许当朝良臣。
- 诗词典故:如宋代刘克庄《贺新郎》词:“但愿王师,早俘颉利,早擒长狄。便太平无事,夔龙稷契。”
说明:本文释义综合《尚书》《史记》等经典文献及《汉语大词典》权威辞书,确保考据严谨。因“夔臯”属古汉语专名,现代网络资料多属转述,故直接引用原始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夔臯”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读音与写法
- 拼音:kuí gāo(ㄎㄨㄟˊ ㄍㄠ)。
- 异体写法:也可写作“夔皋”或“夔皐”。
2.字义解析
- 夔:指舜帝时期的乐官,负责制定礼乐,以才华著称。
- 臯(皋):即皋陶(gāo yáo),舜帝时的司法官,以公正严明闻名,后世尊为司法鼻祖。
- 合称:两人均为舜的贤臣,合称“夔臯”,代指德才兼备的辅佐之臣。
3.历史背景与用法
- 两人在《尚书》等古籍中被记载,因政绩卓著,成为贤臣典范。
- 后世常以“夔臯”比喻辅佐君王的杰出人才,或用于称颂官员的才能与德行。
4.相关成语与词语
- 一夔已足:比喻真正的人才一个就足够(出自《吕氏春秋》)。
- 夔龙礼乐:指代古代礼乐制度。
补充说明
“夔臯”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典故,可参考《尚书·舜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阿香车百虫仓巴焦襃责碧海青天波槎不夺农时黜废倒峡泻河导致大任打野眼丁米短缨缨访单符禁孤竹城后儿怀姙皇太弟秽黩虺蜴婚外情佳构奸命椒墀积痗掎擿酒几奇羡蠲容军阶跨蹑魁畸乐乐陶陶领海盟契明儁木神牛黄娉会平虑草牵俗情悃轻眇七夕棋阵三笑图三俎伤辞声钟给赙时鸟死寇咝溜素霓王冠枉却卧揖舞龙无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