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拾蜯的意思、拾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拾蜯的解释

比喻两方相争,第三者坐收其利。蜯,同“ 蚌 ”。 南朝 陈 徐陵 《为护军长史王质移文》:“刺虎之势,时期 卞生 ,拾蜯之机,弥验 苏子 。”参见“ 鷸蚌相持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拾蜯”为“拾蚌”的异体写法,现规范用字为“拾蚌”,指捡拾河蚌的行为或劳作方式。该词由动词“拾”与名词“蚌”组合而成,属于动宾结构短语。具体释义如下:

字词构成

“拾”读作shí,《说文解字》释为“掇也”,即整理、捡取之意;“蚌”为双壳类软体动物,生活在淡水或浅海泥沙中,古称“蜯”,《尔雅·释鱼》载“蜯,含浆”,后统一作“蚌”。组合后表示采集蚌类,多用于描述渔猎、农闲时的生产活动。

文化引申

该词在文学作品中常暗含两层意象:一为质朴的田园劳作,如《诗经·小雅》中“于以采藻?于彼行潦”的采集场景;二隐喻微小却需耐心的事务,如清代《日下旧闻考》载“海滨人拾蚌取珠,粒粒皆辛苦”。

使用范例

现代汉语中多保留其本义,例如:“退潮后,渔民们带着竹篓到滩涂上拾蚌。”需注意与“采蚌”“捕蚌”等近义词区分,前者强调“捡取”,后者侧重“捕捞”。

网络扩展解释

“拾蜯”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典故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的《为护军长史王质移文》:“刺虎之势,时期卞生;拾蜯之机,弥验苏子。”

三、用法与辨析

  1. 语境: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现代口语中更常用“鹬蚌相争”等替代表达。
  2. 易混淆词:
    • 拾渖(shí shěn):指“拾取汁水”,比喻不可能完成之事,出自《左传》。
    • “拾”单独使用:通常指捡拾、整理,如“拾人牙慧”。

四、总结

“拾蜯”通过自然现象隐喻人类争斗中的第三者获利,属于古代汉语中的典故类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注本获取更详细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阿铺白圭薄伐博裕不介意颤笃速陈平错崔搓揉大金川盗犯顶珠东格陵兰寒流讹乱发植告诫桂芝河东华泰华秩祸福有命脚子街树巨细康斯坦察恪谨亏悮凉凉踽踽廉平练染陵压里社六享厉武冒名迷迷蹑捕逆格攀绊盘拏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砰輷勤慤濡首洒海剌三虫少府誓带湿湿私分思悟所后贪侵怢栗危难渥宠五才崤潼效祉谐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