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冒名的意思、冒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冒名的解释

[assume another's name;go under sb. else's name] 冒用别人的名义来欺骗人

冒名顶替

详细解释

假托他人名义。 晋 袁宏 《后汉纪·质帝纪》:“﹝ 冀 ﹞多斥夺诸 梁 在位者,外以为谦让。唯 孙 氏宗亲相冒名为侍中、中郎、校尉、守、长吏者十餘人,皆贪叨凶淫。” 宋 司马光 《约束州县抑配青苗钱白札子》:“有无赖子弟,谩昧尊长,钱不入家;亦有它人冒名诈伪请去,莫知为谁。” 明 何景明 《<兽纪>序》:“予恶世有冒名徇利,务相欺负,而寡情实者焉。” 巴金 《沉默集·知识阶级》:“这是别人冒名的,我事前一点儿也不知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冒名在汉语词典中的详细解释如下:

冒名(mào míng)指假冒他人姓名或名义行事的行为。该词由“冒”(意为“冒充、假托”)与“名”(指“名字、身份”)组合而成,强调通过盗用他人身份信息达成欺骗目的。

一、核心释义

  1. 动词用法:

    指故意使用他人姓名、身份从事活动,常见于“冒名顶替”“冒名代考”等搭配。例如:

    “他冒名领取了本属于他人的奖学金。”

    此行为通常涉及欺诈或侵权,可能触犯法律。

  2. 名词化含义:

    指“假冒的身份”或“盗用名义的行为”。例如:

    “这份合同因冒名签署而无效。”

二、权威词典解释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为“假冒别人的名字”,强调行为的主观故意性及欺骗性质。

  2. 《汉语大词典》:

    释义为“假托他人之名”,并指出其多见于法律、社会伦理语境。

三、社会与法律关联

冒名行为可能涉及以下法律后果:

四、相关概念辨析

引用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2.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年修正版。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在线词典网页,以上来源均基于权威纸质出版物,符合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冒名”指冒用他人名义以达到欺骗目的的行为,常见于身份冒充或权益侵占场景。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冒名”指假借他人名义实施欺骗,核心特征是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身份。如《唐律》记载的“冒名自代”即指顶替守卫职务的行为,现代则多见于考试作弊、金融诈骗等场景。

二、历史渊源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晋代,《后汉纪》提到权臣梁冀纵容亲属“冒名为侍中”以谋取官职。宋代司马光更具体描述了冒名骗取青苗贷款的现象,说明其历史延续性。

三、法律后果

  1. 古代律法:唐代规定冒名顶替守卫者将受“徒一年”刑罚;
  2. 现代案例:如所示,冒名参加高考者会被取消资格,情节严重者需承担刑事责任。

四、典型场景

五、延伸信息
英文对应表述为“assume another's name”或“go under sb. else's name”。需注意与“盗用身份”的区别:冒名侧重名义借用,而身份盗用往往伴随信息窃取。

可通过查字典、汉典等权威来源获取更多例句及近义词(如“顶替”“冒充”)。

别人正在浏览...

百孔千创抃风儛润层出不穷唱春调长立成也萧何败萧何冲踤丛山达尔文学说點飢都肄断客丰衣副倅该放高阳公孙滚刀手豪绅黑地昏天哗讦滑突加级鱼江湄解寃济济哄哄讥正菌子空外敛声匿迹吏曹琳珉漫不经意攮气泥古非今畔逆飘马儿飘翥平决蒲芦容庇容好觞宴诗剧瘦筇水滨胎膜檀那陶贯填报天垠天宰透河退运望橹威迟夏成乡论写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