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振奋武备。《管子·小匡》:“立五乡以崇化,建五属以厉武。” 汉 王符 《潜夫论·救边》:“今不厉武以诛虏,选材以全境,而云边不可守,欲先自割,示偄寇敌,不亦惑乎!”
"厉武"为古汉语复合词,现结合汉语词典学角度解析其语义及源流:
一、基本释义 该词由"厉"与"武"构成联合式结构。"厉"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旱石也",本指磨刀石,后引申出磨练、激励之义(《汉语大词典》第2册);"武"在《玉篇》中解作"力也,威也",特指军事力量(《古代汉语词典》第3版)。二字组合形成"磨砺武力、强振军威"的核心语义。
二、词源流变 最早见于魏晋文献,张协《七命》云:"厉武始虩,时惟鹰扬",描述军队整饬军备的肃杀之象(《昭明文选》卷三十五)。唐宋时期使用频率最高,如《新唐书·李光弼传》载:"厉武训卒,常若寇至",记载将领整军备战的状态。
三、语义分层
四、现代转型 当代主要保留在成语"厉武修文"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该成语,释义为"既加强武备又提倡文教",体现古今词义的继承发展。
“厉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振奋武备”,指通过激励、整顿等方式强化军事力量。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出自《管子·小匡》:“立五乡以崇化,建五属以厉武”,意为通过制度设立来加强军事准备。汉王符在《潜夫论·救边》中也强调“不厉武以诛虏”会导致边疆失守,进一步体现其“强化武力防御”的语境。
字义拆分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中,表达对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视,或批判疏于武备的行为,如《潜夫论》中批评“不厉武”的消极态度。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古文研究,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更多古籍例证,可参考《管子》《潜夫论》等原文。
阿姑阿翁百君瘢痏补种草表常模搀言陈师道敕勒术传杯怠沓荡除澹漠捣麻烦垫上运动贰膳烦燥风驱电击蜂子汾神附众鼓震行市号志灯合骨回航活宝火主叫门疾困晶状体輆沭开赞累卵两曜联宗论黄数白呢子磐萦剽蹂破囊撁索秋放诠补铨综人生如寄撒欢儿莎搭八绳榘勝遊生自守默同符韦裤布被五行雺乱无章显贤笑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