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安抑或不安,吉还是凶。《礼记·文王世子》:“ 文王 之为世子,朝於王 季 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於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使君何罪,某奉命来候安否耳。”《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白氏 ﹞想起丈夫经由彼处,必多惊恐。别后杳无书信,知道安否如何?”
“安否”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是否平安”,常用于表达对他人安全或健康状况的关切。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核心释义
指人或事物是否处于安全、无危险的状态,或询问身体健康状况。例如《礼记·文王世子》中记载的“今日安否何如?”,即通过询问确认对方安危。
延伸场景
现代多用于书信、问候中表达关心,如诗句“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
文献记载
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礼制,《礼记》记载周文王每日三次向父亲问安的情节,体现古代对“安否”的重视。唐代韩愈《顺宗实录》中“某奉命来候安否”进一步强化其作为礼节性问候的用法。
文化演变
从最初的贵族礼仪逐渐泛化为日常问候,尤其在战乱、灾害等背景下,成为确认亲友安危的常用语。
在日语中,“安否(あんぴ)”同样表示“是否平安”,常见于地震等灾害后的确认场景,如“安否確認メール”(安全确认邮件)。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的《礼记》及韩愈文献解析。
安否是一个常用的词语,用来表示人们的安全和平安的状况,特别是在灾难、战争或危险情况下。它用来询问他人的情况或者自己来反思自身的安全状况。
安否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宀(mián)部首,右边是弗部首。它总共有8个笔画。
安否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礼·本记》和《礼记·礼运》等典籍中。起初,安是人名,并有“安室”或“安子”的说法。后来,安的含义逐渐转变为“平安、安全”。目前,安否已成为一个常用的词汇,用以询问他人或自我反思当前的安全状况。
繁体字中的安否保持了简体字的形状不变。
在古代,安也被写作安,否被写作否。其字形与现代基本相似,只是稍有变化。
1. 他们已经成功地逃离了火灾,目前的安否如何?
2. 在地震发生后,亲朋好友都在关心我的安否。
组词:平安、安全、安心
近义词:平安、安全、无事
反义词:危险、不安、动荡
白水崩伤苍赤触景春度锄头刺猬粹悫大轿雕镂封底丰水附讬冈比西斯杠架高超羹饭管当还殿涵畅鹤江懽娱诙谐甲第连天假号讲拜齎操借火解纾究切橘霉素乐昏茫茫面缚舆榇默许排教攀髯飘忽破家亡国绮井青餈软布兜三别生炁沈懑摄音食噉诗家爽闿祀孔太乙宫啼饥号寒婉娈位阶乡饮大宾校修洗白稀扁泄用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