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柰苑 ”。《维摩诘经·佛国品》:“闻如是,一时佛游於 维耶离 奈氏 树园,与大比丘众俱。”奈氏树园,一本作“菴罗树园。”奈,同“ 柰 ”。后因用以称佛寺。 唐 王勃 《八仙径》诗:“柰园欣八正,松巖访九仙。” 唐 张说 《鄎国长公主神道碑》:“抚视遗孤,将守《柏舟》之誓;志其剃落,永从柰苑之游。”《说郛》卷七五引 宋 王子韶 《鸡跖集》:“昔西域国有柰树生果,果生有一女子,王收为妃,女乃以苑地施佛为伽蓝,故曰柰苑。”一说。因 洛阳 白马寺 有柰林而得名。参见“ 柰林 ”。
(2).种植柰树之园。
“柰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宗教文化意蕴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佛经典故
源自《维摩诘经·佛国品》记载,佛陀曾在“维耶离奈氏树园”讲经说法,其中“奈氏树园”在部分版本中写作“庵罗树园”。因“奈”与“柰”相通,后简化为“柰园”,成为佛寺的代称。
白马寺关联说
另一说认为与洛阳白马寺的“柰林”(柰树园林)有关,柰树为古代寺院常见植物,故以“柰园”借指寺院。
宗教场所代称
唐代文学中常以“柰园”“柰苑”指代佛寺,如王勃《八仙径》中“柰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即以柰园暗喻修行之地。
引申含义
因柰树果实可入药,柰园也隐含“清净疗愈”的意象,常用于形容佛教文化中的精神净化功能。
关于词源存在两派观点:一派侧重佛经原典的“奈氏树园”,另一派强调白马寺柰林的地缘影响。两种说法均体现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景观的融合现象。
提示:若需具体诗文例证或历史文献原文,可参考《维摩诘经》及唐代佛教文学研究资料。
“柰园”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形容果实盛产的果园或果树丛林。
“柰园”由“木”部首和“园”部组成,共计10个笔画。
“柰园”一词源自《楚辞·既醉》:“枯树之下有所藏兮,疏木丛生以为栽,柰我园中之树。”在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以花果为象征的描写,柰园即为园子中果实丰盛的景象。
繁体字为「柰園」。
古代使用繁体字的时候,写作「柰苑」。
1. 果园里的柰子成熟了,香气扑鼻。
2. 春天来临时,柰园里的花朵盛开,美丽如画。
1. 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2. 果树:指结果子树,比如苹果树、梨树等。
3. 花果:指花朵和果实。
果园、果树林、果实丛等。
荒园、蔬园、白地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