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柰园的意思、柰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柰园的解释

(1).亦作“ 柰苑 ”。《维摩诘经·佛国品》:“闻如是,一时佛游於 维耶离 奈氏 树园,与大比丘众俱。”奈氏树园,一本作“菴罗树园。”奈,同“ 柰 ”。后因用以称佛寺。 唐 王勃 《八仙径》诗:“柰园欣八正,松巖访九仙。” 唐 张说 《鄎国长公主神道碑》:“抚视遗孤,将守《柏舟》之誓;志其剃落,永从柰苑之游。”《说郛》卷七五引 宋 王子韶 《鸡跖集》:“昔西域国有柰树生果,果生有一女子,王收为妃,女乃以苑地施佛为伽蓝,故曰柰苑。”一说。因 洛阳 白马寺 有柰林而得名。参见“ 柰林 ”。

(2).种植柰树之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柰园是汉语中具有佛教文化意蕴的专有名词,其含义可从三个层面解析:

一、植物属性指代 《汉语大词典》将"柰"定义为蔷薇科苹果属植物,即沙果(Malus asiatica)。柰园本义指种植柰树的园林,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柰林檎》记载的栽培技艺。这种果树原产中国西北,汉代已广泛栽培。

二、佛教文化转义 在佛典翻译中,"柰园"特指祇树给孤独园(Jetavana),梵文音译演变而来。《大唐西域记》卷六记载此处原是逝多太子园林,后成为佛陀重要弘法场所。玄奘取经时仍可见遗址,印证其作为佛教圣地的地位。

三、文学意象延伸 唐代诗人王勃《八仙径》诗"柰园欣八正"将园林景致与佛教八正道教义结合,开创文学意象新解。宋代《广弘明集》多处以"柰苑"代指佛寺,反映该词已从具体场所升华为佛教文化符号。

该词演变轨迹完整呈现了汉语词汇从植物指称到宗教象征,最终形成文化意象的语义流变过程,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与宗教学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柰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宗教文化意蕴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1. 佛经典故
    源自《维摩诘经·佛国品》记载,佛陀曾在“维耶离奈氏树园”讲经说法,其中“奈氏树园”在部分版本中写作“庵罗树园”。因“奈”与“柰”相通,后简化为“柰园”,成为佛寺的代称。

  2. 白马寺关联说
    另一说认为与洛阳白马寺的“柰林”(柰树园林)有关,柰树为古代寺院常见植物,故以“柰园”借指寺院。

二、语义演变与文学应用

  1. 宗教场所代称
    唐代文学中常以“柰园”“柰苑”指代佛寺,如王勃《八仙径》中“柰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即以柰园暗喻修行之地。

  2. 引申含义
    因柰树果实可入药,柰园也隐含“清净疗愈”的意象,常用于形容佛教文化中的精神净化功能。

三、相关争议

关于词源存在两派观点:一派侧重佛经原典的“奈氏树园”,另一派强调白马寺柰林的地缘影响。两种说法均体现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景观的融合现象。

提示:若需具体诗文例证或历史文献原文,可参考《维摩诘经》及唐代佛教文学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鹤卧雪罢相别价闭口藏舌比勒陀利亚捕索菜茹产婆冲退纯小数纯种单裙典鬻缔婚烦躁干嘛格致会勾子军灌溉官资骨尘舞归依鹤觜锄花胡衕夹箔幛谫才见红减价积氛井谷急装爵主陵犯六钟龙壁眄睨迷夺密诀逆天暴物牛蹄潘杨平居乾冈戚然塞垣山词上坟神采石冻事关重大頽风腿子脱袴卫生丸相投相者小巢袭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