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省吏的意思、省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省吏的解释

指 唐 宋 时在中央政府及三馆任职的官吏。《新唐书·裴坦传》:“ 坦 见 休 ( 裴休 ),重愧谢, 休 勃然曰:‘此 令狐丞相 之举, 休 何力?’顾左右索肩舆亟出,省吏眙骇,以为 唐 兴无有此辱,人为 坦 羞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馆职常苦俸薄,而吏人食钱甚厚。 周子充 作正字时,尝戏曰:‘岂所谓省官不如省吏耶?’都下旧谓馆职为省官,故云。”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省吏”是唐宋时期的职官术语,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1. 基本定义
    “省吏”指唐宋时期在中央政府机构及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任职的官吏。其中“省”指中央官署(如中书省、门下省等),“吏”为官吏的统称。

  2. 职责与地位
    省吏属于中央行政体系中的基层或中层官员,负责处理文书、行政事务等。例如《新唐书·裴坦传》记载,裴休因不满人事任命愤然离场时,“省吏眙骇”,侧面反映其职责涉及官员礼仪与行政监督。

  3. 历史背景
    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提到“馆职常苦俸薄,而吏人食钱甚厚”,说明省吏的待遇可能优于部分低级馆职官员,侧面体现其在官僚体系中的特殊性。

  4. 词源与延伸
    “省”在古汉语中既指行政区划(如“中书省”),也有“节约”“简略”等意,但此处专指中央官署;“吏”则区别于“官”,多指具体办事人员,但“省吏”一词涵盖范围可能更广,包括一定品级的官员。

  5. 文献例证
    该词多见于唐宋史书及笔记,如《新唐书》和《老学庵笔记》,说明其使用具有时代局限性,后世逐渐淡化。

“省吏”是唐宋中央官署官吏的统称,需结合具体历史文献理解其职能与语境。若需深入探讨,建议查阅《新唐书》《宋史》等原始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省吏

《省吏》是一个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在古代中国官府中负责监察管理的官员。

拆分部首和笔画:这个词可以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示”和“吏”,示部表示官府,吏部则是表示官僚。总共有9个笔画。

来源:《省吏》一词源于《汉书》中。在古代社会,官府常常设有监察官员来管理各项事务,负责监督地方行政管理和处理官民纠纷等。这些官员被称为“省吏”。

繁体:繁体字“省吏”没有变化,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时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可以用篆书字形来举例。比如,“省”字在篆书中的写法是像一个人面前有一个口袋一样的形状,表示观察;“吏”字在篆书中的写法则像一个人头上带着一顶帽子,表示官员。

例句:省吏是古代官府中重要的一员,他们负责监督地方行政和处理纠纷。

组词:省吏部、省吏员、省吏制度。

近义词:官吏、官僚、监察官。

反义词:百姓、民间、平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