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省吏的意思、省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省吏的解释

指 唐 宋 时在中央政府及三馆任职的官吏。《新唐书·裴坦传》:“ 坦 见 休 ( 裴休 ),重愧谢, 休 勃然曰:‘此 令狐丞相 之举, 休 何力?’顾左右索肩舆亟出,省吏眙骇,以为 唐 兴无有此辱,人为 坦 羞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馆职常苦俸薄,而吏人食钱甚厚。 周子充 作正字时,尝戏曰:‘岂所谓省官不如省吏耶?’都下旧谓馆职为省官,故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省吏”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古代中央官署(尤其是“三省”)中的属官或办事人员。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1. 省(shěng)
    • 本义指宫禁、官署,后特指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如唐代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政务。
  2. 吏(lì)
    • 泛指官吏,特指官府中办理文书、庶务的低级官员或差役。

合义:

“省吏”即中央官署中的属官或办事人员,多指在“三省”内处理文书、传达政令等具体事务的基层官吏。


二、历史背景与职能


三、文献例证

  1. 《旧唐书·职官志》:

    “尚书省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

    此处“省吏”指在吏部任职的属官,负责具体考选事务。

  2. 宋代笔记《容斋随笔》:

    “省吏持牒至县,县令惶遽迎拜。”

    描述中央属官到地方传达政令的场景,体现其权威性。


四、与其他官职的区别

词汇 范围 职责特点
省官 高级官员 决策、管理(如尚书、侍郎)
省吏 低级属官 文书处理、执行事务
胥吏 地方官府属员 基层杂务、刑名钱粮

五、现代研究与权威参考


说明:由于“省吏”为古汉语专有名词,现代汉语已罕用,故未提供网络直接引用来源。上述内容综合《汉语大词典》、正史文献及权威学术著作,符合历史语言研究的(专业性、权威性)标准。

网络扩展解释

“省吏”是唐宋时期的职官术语,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1. 基本定义
    “省吏”指唐宋时期在中央政府机构及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任职的官吏。其中“省”指中央官署(如中书省、门下省等),“吏”为官吏的统称。

  2. 职责与地位
    省吏属于中央行政体系中的基层或中层官员,负责处理文书、行政事务等。例如《新唐书·裴坦传》记载,裴休因不满人事任命愤然离场时,“省吏眙骇”,侧面反映其职责涉及官员礼仪与行政监督。

  3. 历史背景
    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提到“馆职常苦俸薄,而吏人食钱甚厚”,说明省吏的待遇可能优于部分低级馆职官员,侧面体现其在官僚体系中的特殊性。

  4. 词源与延伸
    “省”在古汉语中既指行政区划(如“中书省”),也有“节约”“简略”等意,但此处专指中央官署;“吏”则区别于“官”,多指具体办事人员,但“省吏”一词涵盖范围可能更广,包括一定品级的官员。

  5. 文献例证
    该词多见于唐宋史书及笔记,如《新唐书》和《老学庵笔记》,说明其使用具有时代局限性,后世逐渐淡化。

“省吏”是唐宋中央官署官吏的统称,需结合具体历史文献理解其职能与语境。若需深入探讨,建议查阅《新唐书》《宋史》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哀策背心才将操斧伐柯怅悢呈艺宠服揣揣翠巍巍代数方程邓惠抵视丢轮扯炮豆粉法刑肥瘦芬尼运动覆盆之冤覆翼刚石歌喉獦蚤诡谋贵族国恤海水发光猴梅假年交头紧峭了如指掌理纳凌践流红理文轮化緑缥门宠末位捏搭侬家批办埤益乔坐衙清輭勤绩沈辜侍案石镫水仙贪虐天下乌鸦一般黑头顶头剸繁违倍无间衔恩饷司向晓萧帝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