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诡计。《三国志·魏志·陈泰传》:“诚非轻军远入, 维 之诡谋仓卒所办。” 元 欧阳玄 《分宜县学复田记》:“直至 刘自昭 盗卖砧基之后,始生诡谋,则其枉直较然易知也。”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八章第九节:“‘不为遥制’、‘即画押勿误’是 西太后 、 李鸿章 的真意,‘全权定计’、‘酌量’是日后推却责任的诡谋。”
“诡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诡谋(拼音:guǐ móu)指通过欺骗、阴谋等手段达到目的的计谋或策略,通常带有贬义,形容行为阴险狡诈、意图不可预测。
核心特征
强调“诡”的欺骗性和“谋”的策略性结合,常见于政治斗争、军事策略或文学作品中描述权谋算计的场景。例如《三国志》提到“维之诡谋仓卒所办”,即指计谋的突然性和隐蔽性。
历史用例
两者均含贬义,但“诡谋”更侧重系统性谋划,而“诡计”多指具体手段。例如《中国近代史》用“诡谋”形容西太后、李鸿章的政治推责策略。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影视作品细节,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
《诡谋》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用卑鄙的手段或阴谋进行欺骗、作弄或陷害他人的计划或行动。这个词通常带有负面的评价,暗示了不诚实和不道德的行为。它是一个形容词和名词的合成词。
《诡谋》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乂和言。乂部表示人的动作,言部表示与语言相关的事物。
根据常用字的笔画和顺序,诡的笔画数为7,谋的笔画数为14。
《诡谋》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其含义和用法延续至今。在繁体字中,诡用「詭」字替代,谋用「謀」字替代。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诡谋》为例,其古代写法为「詭謀」。在古代文字的形态和结构上都有一些差异,但整体上保持了基本的意义和用法。
1. 他使用了一系列诡谋来击垮对手,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 不要被他的诡谋所迷惑,要保持警惕。
1. 诡计
2. 谋划
3. 阴谋
4. 诡秘
5. 筹谋
1. 阴谋
2. 把戏
3. 欺诈
4. 谎言
5. 诡计
1. 公正
2. 正直
3. 诚实
4. 善意
5. 立场明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