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家的忧患、危难。《左传·襄公四年》:“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牲。” 清 钱谦益 《毕封君八十寿序》:“ 太公 顾语府丞,停盃嘆息,必不以家乐而遗国恤。”
(2).指帝后之丧。 宋 岳飞 《乞朝辞札子》:“适值国恤,随班入临。”《元史·仁宗纪一》:“朕以国恤方新,诚有未忍。”《清史稿·礼志十一》:“国恤期内薙髮,所司以闻,下部逮治。”
国恤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国家面临的重大忧患或不幸事件,尤指君主或皇后的丧事。以下是详细解释:
国家重大忧患
指国家遭遇的灾难、祸患或危难局势。例如《后汉书·礼仪志下》记载:“国有大忧,禁酒酤。”此处“大忧”即指国恤,表现为国家层面的哀痛事件。
君主/皇后之丧
古代特指帝王或皇后去世的国丧期。《宋史·礼志》明确将“国恤”列为帝王丧仪专称,规定“天子崩,讣告天下,是为国恤”,此时全国需守丧禁乐。
国恤被视为国家秩序动摇的标志,如《左传》注疏称“国恤则君臣同戚”,强调其引发的集体性社会哀悼。
古代礼制文献中,“国恤”是丧葬仪典的正式名称。如《明会典》设“国恤篇”,详述皇室丧仪流程与百官服丧规范。
“国”指国家,“恤”本义为忧虑、哀悯(《说文解字》:“恤,忧也”),组合后强调国家层级的悲痛事件。
该词盛行于先秦至明清文献,现代汉语已罕用,仅见于历史研究或古籍引用。
参考资料来源:
“国恤”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根据历史文献和语境有所不同,需从以下两个方面综合理解:
国家的忧患与危难(主要见于古代典籍)
帝后之丧(特定历史时期用法)
建议参考《左传》《元史》等古籍原文(来源)进一步探究具体语境下的差异。
罢顿抱影北豆腐不矜不女城观诚厚初雪单微盗军丁翁独孤部发墨愤厉高声闺流贵少贱老孤禽豪犀红拂黄昏子黄竹回漩昏蒙借公行私精神百倍晋竖儁良开箱倒笼蝌斗鸟迹榔槺猎主峦嶂罗亭马六甲逆耳之言配天蹺跖欺冒青山翠竹岐婆敧缺弃羣臣跂蠕秋坻雀眼趋时狨坐上流善气迎人屎桶寿比南山兽目太上老君天命有归退听五星聚香饭相伤弦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