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家的忧患、危难。《左传·襄公四年》:“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牲。” 清 钱谦益 《毕封君八十寿序》:“ 太公 顾语府丞,停盃嘆息,必不以家乐而遗国恤。”
(2).指帝后之丧。 宋 岳飞 《乞朝辞札子》:“适值国恤,随班入临。”《元史·仁宗纪一》:“朕以国恤方新,诚有未忍。”《清史稿·礼志十一》:“国恤期内薙髮,所司以闻,下部逮治。”
“国恤”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根据历史文献和语境有所不同,需从以下两个方面综合理解:
国家的忧患与危难(主要见于古代典籍)
帝后之丧(特定历史时期用法)
建议参考《左传》《元史》等古籍原文(来源)进一步探究具体语境下的差异。
《国恤》是一种表示对国家逝去的节操或忠诚之情的词语。它表达了对国家的哀悼和思念,对社会风气的忧虑和担心。
《国恤》一词的拆分部首为“王”和“心”,部首分别是“示”和“心”,总笔画数为14。
《国恤》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它最早出现在《梁书·史臣传中》记载的梁武帝朱蕴对梁景明帝朱云恭的评价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语逐渐被用来表达对国家的哀悼和忧虑之情。
《国恤》的繁体写法为「國恤」。
在古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国恤》的古代写法为「國恤」或「國憂」。
1. 他写下了一篇《国恤》诗,表达了对逝去的国家荣耀的痛惜之情。
2. 这首《国恤》诗表达了人们对社会道德败坏的担忧和忧虑。
国殇、国悼、国际、义勇军、国庆、恤国者、国破家亡
国耻、国殇、国丧
国荣、国尊、国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