隄障的意思、隄障的详细解释
隄障的解释
堤坝。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朝过 宜春口 ,极北缺隄障。”《宋史·滕元发传》:“瘞死食饥,除田租,修隄障。”《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 盐官州 海水溢,屡坏隄障,浸城郭,遣使祀海神,仍与有司视形势所便。”
词语分解
- 隄的解释 隄 ī 同“堤”。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 障的解释 障 à 阻隔,遮挡:障蔽。障翳。障碍。故障。障眼法。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中国秦、汉两代边塞上作防御用的城堡:“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 用作遮蔽、防卫的东西:屏障。 古同“幛
网络扩展解释
“隄障”是“堤障”的异体写法,二者含义相同,均指用于防水患的堤坝类建筑。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隄障”即堤坝,指人工修筑的挡水构筑物,主要功能是防止水流泛滥。该词由“隄”(同“堤”)和“障”(阻挡)两个语素复合而成,字面意为“用于阻挡的堤”。
二、文献引证
-
唐代用例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云:“朝过宜春口,极北缺隄障”,描述某地因堤坝缺损导致水患的情景。
-
宋代用例
苏辙《寄孔武仲》有“官吏困堤障,麻鞋污泥滓”之句,反映官吏忙于修筑堤坝的辛劳场景。
《宋史·滕元发传》记载“修隄障”作为治理水患的重要措施。
-
元代记载
《续资治通鉴》提到盐官州因海水侵蚀屡坏隄障,需祭祀海神并勘察地形修缮。
三、异体字说明
“隄”为“堤”的异体字,二者在古籍中常混用。现代汉语规范以“堤”为通用字形,但古籍引文中仍保留原字写法。
四、近义词辨析
- 堤防:侧重防洪功能
- 堰坝:兼具挡水与蓄水功能
- 圩垸:特指围垦农田的环形堤坝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自《寄孔武仲》《岳阳楼别窦司直》等古籍用例及史书记载,如需完整文献出处可查阅相关古籍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二
隄障(dī zhàng)这个词是指用来保护河道、堤岸或农田免受水淹的防护设施。它由“隄”和“障”两个部首组成。其中,“隄”部分有左右两个部首,上面一个虚槽,表示河流的岸边;而“障”部分则有左右两个部首,上面一个刺,表示阻挡、挡住的意思。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代汉字。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繁体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汉字写法中,“隄”字的形状更加接近于一个人工建造的堤坝,而“障”字则更加接近于一个有刺的围挡。这些古时候的写法与现代的简化字形有所区别,但字义相同。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农民修建了一道坚固的隄障,保护庄稼免受洪水侵袭。
2. 城市的隄障系统有效地防止了河水泛滥。
3. 工程师利用河岸上的隄障来修复受损的防洪设施。
一些相关的组词包括:隄岸(dī àn)、堤坝(dī bà)、防波堤(fáng bō dī)、围堰(wéi yàn)等。其中,“隄岸”指河流或湖泊的岸边,“堤坝”指用于拦阻水流的建筑物,“防波堤”指阻挡海浪的长堤,“围堰”指用来把水围起来的障碍物。
一些近义词包括:堤堰(dī yàn)、篱障(lí zhàng)、防护墙(fáng hù qiáng)。而一些反义词则包括:水患(shuǐ huàn)、决口(jué kǒu)、泛滥(fàn làn)。这些词语可以互相替换来表达类似或相对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览...
拔队畚挶避税谄奉厂衣出汗摧兰折玉弹正大镇朵云堵墙鹅蛋石恶斁法本构巢狗虱乖张梏拲姑容还敬何罗核能资源画灰寰海胡桃护膝口生颣节莲儿盼儿厘举里舍驴鸣犬吠马蛤孟极末作噢休浅豁侨滙清閟阁期望曲裾辱诟僧衣山和尚邵伯讼棠剩道诗存是古市井子十全老人舒气算计儿绥慰桃蠹陶迳体元表正外宽内深晚车儛人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