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婢使的意思、婢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婢使的解释

婢妾;使女。《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进军界桥”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文帝 《典略》:“ 绍 母亲为婢使, 绍 实微贱,不可以为人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婢使”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指被役使的婢女或女仆。其核心含义是身份低微、供人驱使的女性仆役。

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婢: 本义指古代罪人的眷属没入官府服役的女子,后泛指旧时有钱人家雇用的女孩子,即女仆、丫鬟。如《说文解字》释“婢”为“女之卑者也”。
    • 使: 有命令、派遣、役使之义。在此处,“使”作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减弱,与“婢”结合构成名词,强调其“被役使”的身份和状态。
    • 婢使: 合成词,指供人役使的婢女、女仆。这个词本身即点明了其身份(婢)和职能(被使唤、服侍主人)。
  2. 身份与地位:

    • “婢使”在古代社会阶层中处于最底层,没有人身自由,是主人的私有财产,可以被买卖、赠送甚至处罚。
    • 她们主要从事家庭内的杂役、侍奉主人起居等工作。
  3. 文化背景与使用:

    • 这个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家庭仆役制度。它常出现在古代文献、小说、笔记中,用以描述家庭内部的服务人员。
    • 例如,在《礼记·内则》等典籍中,对家庭内主仆关系、婢女的职责有相关规定和描述。后世文学作品如《红楼梦》等,也大量描写了婢女的生活(虽然“婢使”一词本身在《红楼梦》中未必高频出现,但“婢”和相关的“丫鬟”、“使女”等词很常见)。
  4. 与现代词汇的关系:

    • 在现代汉语中,“婢使”一词已基本被淘汰,不再使用。其含义由“女佣”、“保姆”、“家政服务员”等现代词汇取代。这些现代词汇虽然也指从事家庭服务的人员,但强调的是一种职业关系而非人身依附关系,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婢使”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专指古代社会中供主人家庭役使、身份卑微的女性仆役。它由表示女仆的“婢”和表示役使的“使”结合而成,直接点明了其身份的核心特征——被奴役、被驱使。理解这个词需要将其置于古代社会制度和家庭结构的背景之中。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婢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体现,以下是综合解释:

一、基本词义

“婢使”由“婢”和“使”组成:


二、文献与用例

  1. 历史典籍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典略》:“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不可以为人后。”,此处强调袁绍母亲身份卑微,属于婢女阶层。

  2. 古代诗文
    宋代陆游《大热》中“呼婢使具浴,报以未买薪”,以及释道昌《颂古五十七首》“偏身通身起来,尽受奴驱婢使”,均通过“婢使”反映底层女性的劳役状态。


三、延伸用法

部分资料提到“婢使”作为成语,表示“对他人过分恭敬”(如),但此用法较罕见,需结合语境判断。主流解释仍以“婢妾使女”为核心。


四、总结

“婢使”是古代阶级社会的产物,特指身份低微、供人驱使的女性群体。其含义可通过字面拆分、文献例证及社会背景综合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三国志》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辨明标准件币号兵场冰镇汽水不征材贡赤口白舌怆结登云履惰性独头政治二十五弦忿悁负版伏踬赶热高等攻劫弓口怪味骨化形销过曲鼓乐海牛镬煑击触捐床帐具存恇挠苦涩朗烈滥浆鯪鱧李阳楼船箫鼓寠薮緑野堂浼止绵代磨荳腐逆谋牛马相生畔虑捧腹皮伤肉绽曝书见竹齐崭崭日余容车荣猿瑞世三庭山塲痛心伤臆铜子儿头拳驮筐外第弦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