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支箭。《左传·宣公四年》:“吾先君 文王 克 息 ,获三矢焉。”《旧唐书·薛仁贵传》:“ 仁贵 发三矢,射杀三人。”
(2).指 战国 赵 廉颇 一饭三遗矢事。矢,同“ 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 居 梁 久之…… 赵王 使使者视 廉颇 尚可用否。 廉颇 之仇 郭开 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赵 使者既见 廉颇 , 廉颇 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 使还报王曰:‘ 廉将军 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 以为老,遂不召。” 清 钱谦益 《程将军相如挽词》:“三矢何曾悲老大,一钱岂但直平生。”
“三矢”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三矢》是一个汉语词语,表示“三支箭矢”。在古代战争时期,战士们通常会携带三支箭矢,用于射击敌人。
《三矢》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三(三点水)和矢(矢头)。
三的笔画数为三画,矢的笔画数为五画。
《三矢》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古代战士赵云在一次战斗中,只带了三支箭矢,但凭借这三支箭矢,成功射杀了三名敌将,立下了赫赫战功。
《三矢》的繁体字为「三矢」。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三矢》在古时候的写法为「參矢」。參是三的古代写法,矢保持不变。
1. 他可以凭借一支箭矢射中目标。
2. 只带了三矢的赵云竟然杀了三名敌将,真是英勇无敌。
1. 三箭射虎(形容一箭即中,百发百中)
2. 矢无虚发(形容箭法准确无误)
1. 三支箭
2. 三支矢
3. 三支弓箭
没有明确的反义词,可以使用不带箭矢的词语来表示相反的意思,如“无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