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兀臲的意思、兀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兀臲的解释

见“ 兀臬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兀臲”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语复合词,通常用于书面语或古汉语表达中。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古代汉语词典》收录,其核心含义可分为两部分解读:

  1. 字义分析

    “兀”本义指高耸、独立的样子,如唐代韩愈《谒衡岳庙》诗“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臲”则源自“臲卼”(niè wù),表示不安定、摇晃的状态,如《周易·困卦》“困于臲卼”。两字组合后,“兀臲”引申为“高耸而不稳固”或“孤危欲倾”的意象。

  2. 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明清小说及诗词,例如清代王夫之《薑斋诗话》中曾以“兀臲危楼”形容摇摇欲坠的建筑,强调视觉上的险峻与动态的不安感(来源:《汉语大词典》)。

需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兀臲”已极少使用,多被“岌岌可危”“摇摇欲坠”等替代词取代。如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纸质版或权威古籍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兀臲”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分析:

  1. 基本词义
    “兀臲”同“兀臬”,表示动摇不安的状态,既可形容物体的不稳固(如牙齿松动),也可指情绪或处境的动荡不安。例如唐代韩愈在诗中用“所存十余皆兀臲”描述牙齿松动的状态,宋代范成大则以“槎牙兀臲”形容山路的险峻不平。

  2. 字形与词源

    • “兀”本义为高耸、光秃,引申为突兀、不协调;
    • “臲”在汉典中解释为“不安”,常与“卼”连用为“臲卼”,见于《易经·困卦》。
      两者组合后,整体词义偏向描述因不稳定而产生的笨拙或危险感。
  3. 文学用法
    多见于古诗文,如韩愈《赠刘师服》、欧阳修《庐山高》等,常借“兀臲”表现自然景观的险峻或人物处境的艰难,具有形象化的修辞效果。

建议: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若需引用需标注古籍来源。日常表达中可用“摇晃”“笨拙”“岌岌可危”等词替代。

别人正在浏览...

阿平绝倒报酬碧环摈弃碧眼儿不听惨蹙毚兔成精乘隙尘襟翅子川水顿首再拜负鼓豪捷黑体字鹤情环挐缓悠悠昏戆婚娶箭书京兆金鞯进忠科髻亮鋥鋥六桥龙凤团卢猎緑绨卖婚灭口明光殿谬登挠骫攀陪奇丑欺陵轻约热啜任用三副生本胜谈神襟设中石钱死货送解搜肠刮肚田财佻姣酴酥丸剑五加皮寤迁详到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