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五七言诗的意思、三五七言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五七言诗的解释

诗体的一种。一首中杂用三、五、七言为句。始创于 唐 李白 《三五七言》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復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杨齐贤 题解:“古无此体,自 太白 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五七言诗,又称“三五七言体”,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杂言诗范畴。其核心特征在于以三言、五言、七言句交错组合成篇,句式长短不一,节奏灵活多变,兼具形式美感与抒情深度。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析:


一、定义与形式特征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三五七言诗指“每句字数分别为三字、五字、七字,交错排列的古体诗”。其结构通常遵循以下规则:


二、起源与发展

此体正式定型于唐代,与乐府诗演变密切相关:


三、文学价值与影响

  1. 抒情优势:长短句交替打破齐言诗束缚,情感表达更跌宕起伏。如张籍《春别曲》以“三言+七言”写离愁: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欢未足, 生别离!

    (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2. 词体先声:其句式结构与词牌《江南春》《秋风清》等直接关联,被视为“词体雏形”(王力《汉语诗律学》)。


四、代表作品

除李白《秋风清》外,经典作品包括:


五、权威文献参考

三五七言诗以独特的句式结构拓展了古典诗歌的表现力,成为唐代诗坛向词体过渡的重要桥梁,其艺术价值在文学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三五七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定义与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定义

三五七言诗是一种杂言诗体,指一首诗中交替使用三言(三字句)、五言(五字句)、七言(七字句)的句式。这种形式突破了传统诗歌固定字数的限制,由唐代诗人李白首创,其代表作《三五七言》被视为该诗体的起源。

二、典型结构与代表作

李白的《三五七言》是典型范例,全诗共六句:

诗中通过句式长短变化,配合深秋景象与相思之情的描写,形成节奏错落、情感递进的效果,兼具诗歌的韵律感和词体的音乐性。

三、文学史地位

  1. 创新性:打破了汉魏以来四言、五言、七言诗单一字数的传统,开创杂言新体。
  2. 承启作用:赵翼《陔余丛考》指出其与宋代“江南春”词牌的渊源,为词体发展提供形式参考。
  3. 传播影响:唐代诗人纷纷效仿,成为表达复杂情感的重要载体,如王维、白居易等均有类似创作。

四、与其他诗体的区别

扩展阅读:李白的《三五七言》在后世有多个版本流传,部分版本在“难为情”后还有四句延伸(如“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等),但这些增补内容实际出自另一首诗《秋风词》,需注意辨别。

别人正在浏览...

蔽泥不正充氧楚籍畜志遁尸发狂变死飞龙廐粉蝶儿風錘分蜜分业改盟宫观沟沟坎坎冠屦倒施固步自封鬼臼横不拈竖不擡擐甲诙谈江歌基调街区急公好义进补救火会旧山蕨薇抗生素跨步电压灵门轮箍马差慢官摸瞎鱼难过弄笔生盘水加剑偏行偏重披陈披胆七代先灵棋肆染衣热狗入灭上旅释回增美视生水表疏逖四声痛悔前非颓习文弛武玩霞带小寒食新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