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疏逖的意思、疏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疏逖的解释

亦作“疎逖”。亦作“踈逖”。1.指荒远之地。 宋 岳飞 《奏辞男云特转恩命第四札子》:“臣奋身疎逖,冒国宠荣,陛下误恩,擢置重任。”

(2).指荒远地方的人。 宋 王安石 《尚书左丞余靖制》:“朕有大賚,虽疏逖微细必加焉。” 宋 任伯雨 《述怀》诗:“谁谓方遴选,邂逅首踈逖。”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举人等草茅疏逖,何敢妄陈大计,自取罪戾?”

(3).疏远,闲散。 明 张居正 《来雁说》:“居偏驳之朝,处疏逖之位,犹援物著化,垂眎后来。” 清 薛福成 《叶向高论》:“﹝ 向高 ﹞与疏逖之臣不同。疏逖之臣,见时势不可为,去之而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疏逖(shū tì)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包含两层核心含义:

一、基本释义

  1. 疏远;远离

    指人与人之间关系不亲近,或地理空间上的遥远。《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疏远”,《古代汉语词典》补充说明其可指“因距离或情感隔阂产生的疏离状态”。例如:“君臣疏逖,则国势危矣。”(出自《汉书·贾谊传》)

  2. 边远地区

    引申为偏僻、远离中心的地域。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及,“逖”含“远”义,故“疏逖”可指代“边陲之地”,如宋代文献中“疏逖之民,难沐王化”。

二、语源与用法分析

该词由“疏”(不亲密)和“逖”(远)两个语素复合而成,属并列式合成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汉代以后多用于政论、史书中,强调人际关系的疏离或地域的偏远性,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文言色彩浓厚的文本。

三、权威引文参考

《汉语大词典》(第7版)和《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均收录此词条,释义严谨,可作为学术引证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疏逖”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ū tì,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三种主要含义,且常见于古代文献:

1.指荒远之地

2.指荒远地方的人

3.表示疏远、闲散的状态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宋史》、王安石文集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济桥岸头稗贩班驳陆离不揆梼昧苍颜长敬大锣琱柈放班方舆法堂封箱负米搞花样拱护犷狉归兴孤骞和尚头蕙路毁颜辉熠见哀塉薄桀虐髁身枯骸魁梧奇伟两岐歌辽濡獜獜临危礼券六尺舆鹿耳门露牙录音履节明德慎罚名录明信侔尊偏安一隅芡粉千里转饷綦卫伤亡申令刷丝砚署牋数据流计算机讼源苔衣陶陈同室操戈王枚伟状仙井监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