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逖”。亦作“踈逖”。1.指荒远之地。 宋 岳飞 《奏辞男云特转恩命第四札子》:“臣奋身疎逖,冒国宠荣,陛下误恩,擢置重任。”
(2).指荒远地方的人。 宋 王安石 《尚书左丞余靖制》:“朕有大賚,虽疏逖微细必加焉。” 宋 任伯雨 《述怀》诗:“谁谓方遴选,邂逅首踈逖。”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举人等草茅疏逖,何敢妄陈大计,自取罪戾?”
(3).疏远,闲散。 明 张居正 《来雁说》:“居偏驳之朝,处疏逖之位,犹援物著化,垂眎后来。” 清 薛福成 《叶向高论》:“﹝ 向高 ﹞与疏逖之臣不同。疏逖之臣,见时势不可为,去之而已。”
“疏逖”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ū tì,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三种主要含义,且常见于古代文献: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宋史》、王安石文集等来源。
《疏逖》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表示心情宽慰、情绪平复的心理状态。
《疏逖》由“疒”和“辶”两个部首组成,由17个笔画构成。
《疏逖》是由古代文人创造的词语,具有一种思维的抽象意义。
繁体字为「疏適」。
在古时候,疏逖的写法略有不同,常见的有「疎適」,也有「疏怿」。
1. 事过境迁,他开始逐渐疏逖了自己曾经的困扰。
2. 长时间的旅行让她的疲惫逐渐疏逖了,心情也愈发舒展。
疏逖的相关词语有:疏解、逢适、释然。
疏逖的近义词有:狼烟散尽、除难办事、平心静气。
疏逖的反义词有:烦乱不安、紧张焦虑、困顿不堪。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