擐甲的意思、擐甲的详细解释
擐甲的解释
穿上甲冑,贯甲。《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宋书·建平王宏传》:“至於边城举燧,羽驛交驰,而望其擐甲推锋,立功閫外,譬缘木求鱼,不可得矣。” 清 姚鼐 《出塞》诗:“连营鼓角夜星环,擐甲弓刀晓露閒。”
词语分解
- 擐的解释 擐 à 穿,贯:擐甲执兵。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甲的解释 甲 ǎ 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甲子。花甲(六十岁的人)。 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其它的:甲等。 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次的分类:一甲(名为“进士及第”);二甲(名为“进士出身”);三甲(名为“
专业解析
擐甲(huàn jiǎ)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穿上铠甲”,多用于描述将士穿戴盔甲、准备作战的状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
一、释义与读音
- 读音:擐(huàn),甲(jiǎ)。
- 基本义:指穿戴铠甲。
例:《左传·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意为文公亲自穿戴铠甲头盔,跋涉山川)
二、字源与结构分析
- 擐:
- 形声字,从手(扌),睘(huán)声,本义为“穿、套”。
- 《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但《广雅·释诂》释:“擐,著也。”
- 甲:
- 象形字,原指草木萌芽时的外皮,引申为战士护身的金属或皮革战甲。
三、典籍书证
- 《左传》: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穿上铠甲、手持兵器,本就抱定必死之心)
- 《后汉书·蔡邕传》:
"擐甲扬锋,不知其艰。"(披甲挥剑,不惧艰难)
四、近义与关联词
- 近义词:披甲、贯甲、束甲。
- 反义词:解甲、释甲。
- 关联词:
- 擐甲挥戈:全副武装,持兵器作战。
- 擐甲操刃:穿戴铠甲并手持刀剑。
五、现代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擐甲”主要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本,常见于:
- 古代战争题材文学作品(如历史小说、影视剧本);
- 成语引用(如“躬擐甲胄”形容将领亲临战场);
- 军事史研究术语。
参考资料:
《左传·成公十三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7册第111页。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624页。
网络扩展解释
“擐甲”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uàn jiǎ,意为穿上铠甲、披挂甲胄,通常用于描述士兵或武将准备战斗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擐”指“穿、贯”,“甲”即铠甲,合起来表示穿戴铠甲,强调战前武装准备。
- 引申意义:象征进入备战状态或应对严峻挑战的坚决态度。
二、出处与典籍引用
- 《左传·成公二年》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描述士兵穿戴铠甲、手持兵器,视死如归的场景。
- 《宋书·建平王宏传》
“望其擐甲推锋,立功阃外。” ——比喻对将士冲锋陷阵的期待。
三、用法与例句
- 古代文献:多用于军事语境,如“夜中,乃令服兵擐甲”(《国语·吴语》)。
- 现代延伸:可比喻为应对困难时的充分准备,例如:“面对挑战,他如擐甲战士般全副武装。”
四、相关成语
- 擐甲执兵:穿上铠甲、手持武器,形容整装待发(出自《左传》)。
- 擐甲推锋:披甲冲锋,指勇猛作战(《宋书》引用)。
五、注意事项
- 易混淆词:避免与“丵甲”(zhuó jiǎ)混淆,后者并非规范词汇。
- 发音提示:“擐”读第四声(huàn),非“guān”或“huán”。
如需更完整的典籍原文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典》或《左传》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挨门逐户败本百子办买辨诘表面瞋怒雨东堂策杜举鹅羣帖奉和凫船肤受之言栱枅规格含胡合宫侯道户豹活字讲席驾盐车桀解介帻积劳金龊箭惊灰静字金雀激抮举桉临症六书乱谋路程宁亲女界庖戏搒捶平布凭身跷足抗首青琅编青晕穷域弃瑕録用缺医伤荷藕烧炼升发身家摄影棚死驴踏竿提携五綦香灯小合唱霞绮洗骨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