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上甲冑,贯甲。《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宋书·建平王宏传》:“至於边城举燧,羽驛交驰,而望其擐甲推锋,立功閫外,譬缘木求鱼,不可得矣。” 清 姚鼐 《出塞》诗:“连营鼓角夜星环,擐甲弓刀晓露閒。”
“擐甲”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uàn jiǎ,意为穿上铠甲、披挂甲胄,通常用于描述士兵或武将准备战斗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更完整的典籍原文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典》或《左传》相关注释。
擐甲(huàn jiǎ)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动词的含义,意为穿着战争或军事行动需要的甲胄。甲胄是古代士兵在战斗中使用的装备,通常由铁、青铜或皮革制成,能够保护身体免受敌方攻击。
擐甲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手部,由手字旁组成。它的总共有17个笔画,也属于较复杂的汉字。
擐甲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当时士兵为了保护自身免受伤害,穿戴甲胄,而后擐戴甲胄的动作逐渐演变为擐甲这个词汇。在繁体字中,擐甲的写法为「攢甲」。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不同于现代汉字,擐甲的古代写法为「攢甲」。字形更为复杂,选用的部首也不同。
1. 将士们迅速擐甲,准备投入战斗。
2. 昔日的勇士们擐甲执戈,奋勇杀敌,赢得了这片土地的和平。
擐甲可以与其他词汇组成一些相关的词语,例如:
1. 擐甲挑战:意为穿着甲胄展开战斗或挑战。
2. 擐甲作战:指穿着甲胄进入战斗状态。
擐甲的近义词有:穿甲、披甲。
擐甲的反义词为:脱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