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體的一種。一首中雜用三、五、七言為句。始創于 唐 李白 《三五七言》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栖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楊齊賢 題解:“古無此體,自 太白 始。”
三五七言詩,又稱“三五七言體”,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特殊形式,屬于雜言詩範疇。其核心特征在于以三言、五言、七言句交錯組合成篇,句式長短不一,節奏靈活多變,兼具形式美感與抒情深度。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析:
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三五七言詩指“每句字數分别為三字、五字、七字,交錯排列的古體詩”。其結構通常遵循以下規則:
此體正式定型于唐代,與樂府詩演變密切相關: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栖複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來源: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
抒情優勢:長短句交替打破齊言詩束縛,情感表達更跌宕起伏。如張籍《春别曲》以“三言+七言”寫離愁:
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
江頭橘樹君自種,那不長系木蘭船?
歡未足, 生别離!
(來源: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詞體先聲:其句式結構與詞牌《江南春》《秋風清》等直接關聯,被視為“詞體雛形”(王力《漢語詩律學》)。
除李白《秋風清》外,經典作品包括:
“秋風起,秋雲飛。草木黃落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歡未足,生别離!東家西家蝴蝶飛。”
三五七言詩以獨特的句式結構拓展了古典詩歌的表現力,成為唐代詩壇向詞體過渡的重要橋梁,其藝術價值在文學史中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
三五七言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特殊形式,其定義與特點可歸納如下:
三五七言詩是一種雜言詩體,指一首詩中交替使用三言(三字句)、五言(五字句)、七言(七字句)的句式。這種形式突破了傳統詩歌固定字數的限制,由唐代詩人李白首創,其代表作《三五七言》被視為該詩體的起源。
李白的《三五七言》是典型範例,全詩共六句:
詩中通過句式長短變化,配合深秋景象與相思之情的描寫,形成節奏錯落、情感遞進的效果,兼具詩歌的韻律感和詞體的音樂性。
擴展閱讀:李白的《三五七言》在後世有多個版本流傳,部分版本在“難為情”後還有四句延伸(如“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等),但這些增補内容實際出自另一首詩《秋風詞》,需注意辨别。
阿佛洛狄忒安常暗無天日拜詞梆子頭薄慢必留不剌碧暈不來氣蒼白無力朝聞夕死叉牙承運憚惕端閑附加費甘腴號諜黑闆闳整後重話論回憶胡以江州司馬澆季皛溔稷狐樛蘿局操俊達軍牒軍旅聚星醵飲開球可望而不可及空曲老光鸾绡馬勃囊家念孜孜平仲鲯鳅染渲上齊蜃母樓石達開施食失瞻壽面稅饷同形為好成歉微祿無表雪王章閑問仙子邪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