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五七言詩的意思、三五七言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五七言詩的解釋

詩體的一種。一首中雜用三、五、七言為句。始創于 唐 李白 《三五七言》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栖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楊齊賢 題解:“古無此體,自 太白 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五七言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特殊形式,其定義與特點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定義

三五七言詩是一種雜言詩體,指一首詩中交替使用三言(三字句)、五言(五字句)、七言(七字句)的句式。這種形式突破了傳統詩歌固定字數的限制,由唐代詩人李白首創,其代表作《三五七言》被視為該詩體的起源。

二、典型結構與代表作

李白的《三五七言》是典型範例,全詩共六句:

詩中通過句式長短變化,配合深秋景象與相思之情的描寫,形成節奏錯落、情感遞進的效果,兼具詩歌的韻律感和詞體的音樂性。

三、文學史地位

  1. 創新性:打破了漢魏以來四言、五言、七言詩單一字數的傳統,開創雜言新體。
  2. 承啟作用:趙翼《陔餘叢考》指出其與宋代“江南春”詞牌的淵源,為詞體發展提供形式參考。
  3. 傳播影響:唐代詩人紛紛效仿,成為表達複雜情感的重要載體,如王維、白居易等均有類似創作。

四、與其他詩體的區别

擴展閱讀:李白的《三五七言》在後世有多個版本流傳,部分版本在“難為情”後還有四句延伸(如“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等),但這些增補内容實際出自另一首詩《秋風詞》,需注意辨别。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五七言詩的意思

三五七言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形式,指的是詩的每一行有三個字、五個字或七個字。這種詩體結構簡潔、平易近人,被廣泛用于古代詩歌創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三(三點水)、五(五點水)、七(撇、橫折鈎)

筆畫:三(3畫)、五(4畫)、七(2畫)

來源

三五七言詩的形式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但真正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詩體結構簡單明了,適合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因此備受古代詩人的喜愛。

繁體

三五七言詩的字體沒有特定的繁體版本,因為它通常使用的都是簡化字。使用繁體字時,依然保持三個字、五個字或七個字的結構。

古時候漢字寫法

三、五、七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

例句

三:紅日三竿照大地。

五:春江花月夜。

七:人生如夢七十年。

組詞

三人行、五光十色、七步成詩

近義詞

三言、五言、七言

反義詞

其他字數的詩歌形式,如四言詩、六言詩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