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裊裊”。1.摇曳不定貌。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平原侯植》:“平衢修且直,白杨信裊裊。”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玉鞭裊裊,如龙骄骑。” 黄节 《春夜与菑叟过小素梅阁听曲》诗:“褭褭春幡原曩见,深深帘烛又宵来。”
(2).纤长柔美貌。 南朝 梁 王台卿 《陌上桑》诗之四:“鬱鬱陌上桑,裊裊机头丝。” 唐 储光羲 《蔷薇》诗:“褭褭长数寻,青青不作林。” 明 陆采 《明珠记·由房》:“误入 桃源洞 里,见香香深处,裊裊仙姿,娇羞终是女孩儿。” 艾芜 《鞍钢啊,我回来了》:“街灯灿然,垂柳袅袅,高楼栉比,马路广阔。”
(3).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唐 杜甫 《猿》诗:“裊裊啼虚壁,萧萧掛冷枝。” 唐 许浑 《宿开元寺楼》诗:“谁家歌褭褭,孤枕在西楼。” 明 叶小鸾 《艳体连珠·唇》:“裊裊餘歌,动清声而红绽。” 袁鹰 《红星永不陨落》:“在这中间,最能触动心灵深处的琴弦,并且立即余音袅袅、引起了一长串记忆的,就是十月革命烈火中一直闪闪发光的那颗红星。”
(4).缭绕;缠绕。 南朝 陈 徐伯阳 《日出东南隅行》:“圜笼裊裊挂青丝,铁钩冉冉胜丹桂。” 宋 苏轼 《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诗:“暮归走马 沙河塘 ,炉烟裊裊十里香。” 清 袁于令 《西楼记·疑谜》:“早是一股髮儿裊裊的好似乌云也。” 郭沫若 《瓶》诗之二九:“幸好有袅袅的余香,到如今还未尽消。”
(5).微风吹拂貌。 南朝 宋 鲍照 《采菱歌》之四:“褭褭风出浦,容容日向山。” 唐 曹唐 《汉武帝于宫中宴西王母》诗:“秋风褭褭月朗朗,玉女清歌一夜阑。” 宋 陆游 《舟中对月》诗:“江空裊裊钓丝风,人静翩翩葛巾影。”
褭褭(niǎo niǎo),是一个汉语叠音词,主要用于形容轻盈、柔美、摇曳飘动的姿态或状态。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轻盈飘动、摇曳多姿
这是“褭褭”最核心的含义。它常用于描绘轻柔物体在微风中飘荡、摇曳不定的优美姿态,如轻烟、垂柳、丝带、衣裙等。例如:“炊烟褭褭升起”、“垂柳枝条随风褭褭”。该释义体现了物体动态的柔美与轻盈感。来源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第994页;《汉语大词典》(普及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11卷,第752页。
(声音)悠扬婉转、绵延不绝
“褭褭”也可用于形容声音,特指乐声或歌声等悠扬动听、婉转回荡、余音不绝于耳的状态。例如:“远处传来褭褭的笛声”。此义项由物体飘动的意象引申而来,形容声音在空中回荡、传播的悠长感。来源依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第292页;《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第三册,第2298页。
(体态)纤柔优美、婀娜多姿
在形容人或动物的姿态时,“褭褭”侧重表现其体态的纤细、柔美、婀娜和轻盈。例如:“舞者身姿褭褭”。此义项是核心含义在人体动态上的具体化应用。来源依据:《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九卷本第4223页;《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120页。
词源与辨析:
“褭褭”是“袅袅”的异体字写法,属于较为生僻的汉字形式,其含义与“袅袅”完全相同,主要用于形容轻柔、婉转、缭绕的动态景象。具体释义如下:
轻盈飘动貌
多用于描述烟雾、轻纱、柳枝等柔软事物随风摆动的姿态。
例: "青烟褭褭上林梢"(青烟轻盈地飘向树梢)。
声音悠扬不绝
形容音乐、歌声等婉转回荡、余音缭绕。
例: "琴声褭褭,如诉如慕"。
体态柔美
常以“褭褭婷婷”组合使用,指女子身姿曼妙。
例: "佳人褭褭步芳尘"。
若需进一步了解该字在古籍中的用例,可查阅《汉语大字典》或《说文解字注》等工具书。
騃女百夫良边报逋亡巢书出来春野丛林凑密调懴貂裘凋殒酘酒对抗讹未分牀同梦風情月債改扮公们俩供求率裹腿花糕怀刷辉丽简格绛老精粗赳桓鲙手括买老眊劳役落落陀陀茅山尨眉内部毗连萍蓬前和头遣员钦派勤勩敧缺虬梭沙屠市鄽兽穷则啮説发戍役驼毯文过五彩缤纷五更转巫山十二峯夏宫仙骥鞋尖谢兰燕桂戏馆子西泠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