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马鞭和弓。《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杜预 注:“弭,弓末无缘者。” 唐 刘禹锡 《酬太原狄尚书见寄》:“ 幽 并 侠少趋鞭弭, 燕 赵 佳人奉管絃。” 明 张煌言 《答延平世子经书》:“昨知肇基东土,正拟躬执鞭弭,稍効驰驱。”
(2).借指戎马生活。 清 顾炎武 《哭顾推官》诗:“崎嶇鞭弭间,周旋仅一岁。”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截矶》:“适从 武昌 回署,整顿兵马,愿从鞭弭。”
“鞭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解析:
字面指代
指马鞭和弓,原为古代战争中的常用装备。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箭袋)”,杜预注“弭”为“弓末无缘者”(即无装饰的弓)。这一用法在唐代刘禹锡《酬太原狄尚书见寄》等文学作品中亦有体现。
词源构成
“鞭”指驱策用的马鞭,“弭”本义为平息,此处特指弓的末端。两者组合后形成名词性短语,代表军事工具。
象征戎马生涯
后引申为代指军事行动或征战生活。例如清代顾炎武《哭顾推官》中“崎岖鞭弭间”描述战场经历,张煌言《答延平世子经书》中“躬执鞭弭”则表达从军意愿。
与成语的区别
需注意,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用严厉手段纠正纷争”的动词性成语,但这一用法在权威古籍和主流词典中未见明确记载,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读,建议以古义和文献用例为准。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例如: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诗句背景,可参考《左传》或相关诗词注解。
艾人安童白鸥宝物包银鄙矮扁额餔时裁剸城墙笞杖徒流篡辞蹙鞠大面单幅门大藏经滴管敦勉伏莽干脆鬼丹闺閤骇怒翰墨林红丁华盖花木见事生风节假日进领祭腥橘山渴吻蔻丹跨屋賫捧楞严会埒垣令闻邻姻龙焙捋下禡纛闹洞房沤罨披发文身破马潜通弃琼拾砾契爷十二巫峰女书谒透心缊畜文明脚屋宅遐冲相煎何急挟天子以令天下西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