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名。因产于 乌程县 箬溪 北岸之 下箬 ,故名。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楚汉魏六朝上》:“﹝ 乌程 ﹞县南五十步有 箬溪 ,夹溪悉生箭箬,南岸曰 上箬 ,北岸曰 下箬 ,居人取 下箬 水酿酒,醇美,俗称箬下酒。”
箬下酒是中国古代一种著名的黄酒,特指唐代产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湖州)箬溪流域的名酒。其名称源于产地“箬溪”下游地域,因水质清冽、酿造工艺独特而闻名,在唐宋文献中常被列为酒中佳品。以下是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释义:
字面释义
“箬”指箬竹(一种竹类植物,叶大可制笠、包粽),此处指代产地箬溪;“下”表方位(溪流下游)。合称“箬下”为地名,后引申为当地所产美酒的专称。
核心定义
箬下酒是唐代乌程县箬溪流域以糯米、小麦曲为原料,经竹箬包裹发酵酿制的黄酒,属古代“酢酒”(带糟米酒)的一种,酒色澄黄,味甘醇厚。
唐代典籍记载
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列举名酒:“酒则有……乌程之箬下”,明确将其列为全国性名酒(来源:中华书局《唐国史补校注》,1985年版,第60页)。
宋代酒史佐证
宋代谈钥《嘉泰吴兴志》载:“乌程酒,旧出三酒……箬下酒最醇美”,指出其工艺源自汉代“酢酒法”,以竹箬包裹酒醅发酵(来源:浙江古籍出版社《吴兴丛书》影印本)。
竹箬包裹工艺
酒醅以箬竹叶包裹后入陶瓮发酵,竹箬的抗菌性可抑制杂菌,同时赋予酒液植物清香(来源:周嘉华《中国酒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12页)。
地理标志属性
箬溪水富含矿物质,配合当地“三白酒”(白米、白曲、白水)工艺,形成独特风味,后世“乌程酒”“三白酒”皆为其衍生品类(来源:李华瑞《中国酒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8页)。
诗词中的雅称
唐代诗人白居易《钱湖州以箬下酒李苏州以五酘酒相次寄到》诗云:“劳将箬下忘忧物,寄与江城爱酒翁”,以“忘忧物”代指箬下酒,反映其文人雅士饮品地位(来源:《全唐诗》卷四四三)。
别称考辨
因产地别名“竹下”,亦称“竹下酒”(见宋代陶谷《清异录》),非指竹筒盛酒,实为“箬下”音讹(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异录笺注》,2014年,第203页)。
当代酒史研究确认:箬下酒是唐代湖州地区以地理标志命名的发酵黄酒,代表江南稻作文明的酿酒技艺高峰,其工艺后融入绍兴黄酒体系,成为中国黄酒文化的重要源流(来源:徐少华《中国酒与传统文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年,第96页)。
箬下酒是中国古代一种地方名酒,其解释可综合为以下要点:
词义与产地
箬下酒因产于浙江乌程县(今湖州)箬溪北岸的“下箬”地区得名。当地居民取箬溪水酿酒,因水质优良,所酿之酒醇美闻名。
历史记载
宋代文献《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记载:“居人取下箬水酿酒,醇美,俗称箬下酒。”;另《藏一话腴》将其与宜城九酝酒、中山千日酒并列为名酒。
别名与文学引用
唐代称此酒为“箬下春”,刘禹锡在《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中写道:“鹦鹉杯中箬下春”,以“春”代指酒,体现其雅称。
名称溯源
“箬”指箬竹,因箬溪两岸盛产此竹,南岸称“上箬”,北岸称“下箬”,酒因地名得称。
箬下酒是唐宋时期浙江乌程的特色酒,以产地箬溪下箬命名,因水质和工艺独特而品质出众,在诗词文献中留有记载。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诗文或酿造细节,可查阅《苕溪渔隐丛话》《刘禹锡集》等古籍。
鳌头独占拔钉子白琁白业贬杀表目车舱冲天词骨弹盘稻云递顿丁沉动能定理饿虎之蹊防灭奋袂而起高等动物皋鼬鼓惑豪骏环蚀户席胡子角髻骄沓锦裙禁囿济然祭史极心连襼貌匮迷离闽关秘远目睫之论赧颜苟活庖代皮灯毬疲輭裒对迁奉亲切其势汹汹赇饷扫土设意食桌谁差顺职太守头房柝汲跅落伪廷无头公案蠁虫下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