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泥婆罗的意思、泥婆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泥婆罗的解释

尼泊尔 的旧译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波罗拔藻,叶似红兰,实如蒺藜, 泥婆罗国 所献也。”《旧唐书·西戎传·泥婆罗》:“ 泥婆罗国 ,在 吐蕃 西。其俗翦髮与眉齐,穿耳,揎以竹筩牛角,缀至肩者以为姣丽。食用手,无匕箸。其器皆铜。多商贾,少田作。”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二节:“佛教发源地 泥婆罗 近在南邻,又是 吐蕃 的属国,千余年来*********向四方传教,却不曾进入 吐蕃 ,钵教的抵制,当是一个重要原因。”亦省称“ 泥婆 ”。 唐 段公路 《北户录·蕹菜》:“国初 建达国 献佛土菜, 泥婆国 献波稜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泥婆罗是古代中国对尼泊尔地区的旧称,最早见于唐代文献记载。这一名称来源于梵语"Nepāla"的音译,反映了两国早期的文化交流。例如《旧唐书》记载:"泥婆罗国,在吐蕃西"(《旧唐书·西戎传》),《新唐书》则补充其地理特征:"直吐蕃之西乐陵川"。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七将其译作"尼波罗国",记载其都城"周二十余里",印证了7世纪中尼交往的史实。

宋代《太平寰宇记》沿用"泥婆罗"称谓,明代《明史》仍保持这一名称,但清代《清史稿》已改用"廓尔喀"代指。现代汉语中,"泥婆罗"主要用于历史研究领域,指代古代尼泊尔地区。尼泊尔驻华大使馆官网显示,该国官方名称自1960年代统一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

网络扩展解释

“泥婆罗”是中国古代对南亚国家尼泊尔的旧称,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泥婆罗”是尼泊尔(Nepal)的旧译名,主要用于唐代及之后的文献中。例如《旧唐书》记载:“泥婆罗国,在吐蕃西”,描述了其地理位置(今喜马拉雅山南麓,北邻中国,三面接壤印度)。

2. 历史背景
泥婆罗在唐代与中原地区有往来,曾向中国进献特产(如植物“波罗拔藻”)。13世纪后,马拉王朝和沙阿王朝相继统治该地区,1768年统一为现代尼泊尔的前身。

3. 文献记载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提到泥婆罗国献物,并描述其风俗:“剪发与眉齐,穿耳以竹筒牛角为饰,手抓饮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征。

4. 发音与结构

现代已通用“尼泊尔”译名,但“泥婆罗”仍见于历史研究或古籍引用中。

别人正在浏览...

白芨浆抱悫比较文化比时惨覈池堑齿牙馀论串掇蠢笨葱笼大冠子夏亶时大树底下好乘凉地方部队丁星分缘各安生理各界晷刻国际航空联合会贺遂徽织简帖叫吼激盗禁诫津人絶等空假快阁蜡滓缧绁量地力正炉子緑蒂卖空虚蒙瀎米斛鸣琴民营摩拂涅白弄田屏帏千里印敲锣放砲棋高一着缚手缚脚乳浊液沈顿身外身时奥寿山石刻刷溜唐肆条田提补讬旨娃草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