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九锡文的意思、九锡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九锡文的解释

古代帝王赐九锡予权臣时的诏书。内容皆谀颂权臣功德之词。 唐 陆龟蒙 《和龚美寄广文》诗:“峯前 北帝 三元会,石上 东卿 九锡文。” 清 陈维崧 《浣溪沙·逮下为阎牛叟赋》:“频笑王家九锡文,犊车麈尾事纷紜。”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九锡文》:“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锡文,总叙其人之功绩,进爵封国,赐以殊礼,亦自 曹操 始。其后 晋 、 宋 、 齐 、 梁 、 北齐 、 陈 、 隋 皆沿用之。其文皆铺张典丽,为一时大著作,故各朝正史及南北史俱全载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九锡文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中的一种特殊诏令文体,专指帝王颁赐诸侯、权臣九种礼器(即“九锡”)时所发布的正式文书。其核心含义与政治象征如下:

一、定义与起源

“九锡”源于周代礼制,指天子赐予功勋卓著者的九种器物(车马、衣服、乐则、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象征最高礼遇。记录赐予过程的公文即为“九锡文”,最早可溯至《汉书·武帝纪》,成熟于汉魏时期。其本质是君主对臣子功绩的极致表彰,亦暗含政权更迭的预兆。

二、九锡的象征意义

九锡文需逐项阐释所赐器物的政治寓意:

  1. 车马:表“代步承重”,赋予征伐权(如曹操获赐“金车大辂”);
  2. 衣服:彰“显德仪容”,象征教化之责;
  3. 乐则:授“礼乐规制”,代行祭祀权;
  4. 朱户:启“赤门府第”,标志地位尊崇;
  5. 纳陛:允“登阶面君”,缩短君臣距离;
  6. 虎贲:配“禁卫甲士”,保障人身安全;
  7. 斧钺:授“生杀大权”,掌军事刑罚;
  8. 弓矢:赋“专征伐”,代天子讨逆;
  9. 秬鬯:赐“祭酒香草”,主宗庙祭祀。

    (典出《白虎通义·考黜》《春秋公羊传注疏》)

三、政治功能与历史演变

九锡文多出现于政权禅代前夕,成为权臣攫取皇权的礼仪铺垫。如:

四、文体特征

九锡文属“策命”类公文,采用四骈六俪的赋体,结构严谨:

  1. 序言:颂臣子功绩,引经据典(多援《尚书》《周礼》);
  2. 正文:分述九锡条目及象征;
  3. 宣告天命所归,隐含劝进之意。

    (参考刘勰《文心雕龙·诏策》)

五、权威参考文献

  1. 《汉书·王莽传》载九锡文首例(中华书局点校本);
  2.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录曹操九锡文全文;
  3. 班固《白虎通义·考黜》释九锡礼制本源;
  4. 萧统《文选》卷三十五收潘勖《册魏公九锡文》范本;
  5.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九锡文”条论其政治隐喻。

九锡文作为集礼仪、政治、文学于一体的特殊文本,既是古代礼制的巅峰体现,也是王朝更替的关键信号,其深层含义远超器物赏赐本身,折射出中国传统政治权力的运作逻辑。

网络扩展解释

九锡文是古代帝王赐予权臣“九锡”时所颁布的诏书,属于最高礼遇的象征,常见于权臣接受禅让或建立新政权前的仪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九锡文是帝王向权臣授予“九锡”的正式文书,内容以颂扬受赐者的功绩为主,带有明显的谀美之辞。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官方文书形式确认权臣的特殊地位,为后续权力更迭(如禅让)铺垫合法性。

2.九锡的具体内容

“九锡”指九种礼器或特权,包括:车马、衣服、乐县(乐器)、朱户(红漆大门)、纳陛(高阶)、虎贲(卫队)、斧钺(刑具)、弓矢、秬鬯(祭祀酒)。这些物品象征军事、礼仪、行政等领域的至高权威。

3.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4.文化意义与争议

九锡文虽为官方文书,但实际是权臣僭越皇权的工具。后世史家(如赵翼)批评其“典丽”文风掩盖了权力斗争的本质。此外,部分文献误将“九锡文”解释为九个字的诗文(如),实为对概念的混淆,需结合权威来源辨析。

九锡文是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特殊产物,既体现皇权对功臣的褒奖,也折射出权臣篡位的合法性构建过程。其内容与形式均服务于权力过渡的需求,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

宝塔笔翰皕宋嘈音驰涌楚林初末出迓村头村脑大青甸侯耳食之论風囊分剖附件浮戾高枕安卧孤履危行旱烟锅好日头画展绛采简帖骄逞骄崇叫噪节食缩衣旌奬金络寖辟急飐飐伉俪客奉顂体冷笑莽泱马援密靖谬失默苍目眩头晕母钟挠败朴悍平头百姓敲剥侵伤诠説群艺撒手鐧晒曝兽穷则啮顺旨天地头铜绣驼鼍将跎子文诌诌物值泻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