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寇,流寇。《晋书·陶璜传》:“夷帅 范熊 世为逋寇,自称为王,数攻百姓。”《宋书·自序传·沉田子》:“积纪逋寇,旦夕夷殄。” 隋文帝 《赐高丽王汤玺书》:“歷代逋寇,一朝清荡。” 唐 韩愈 《送张侍郎》诗:“两府元臣今转密,一方逋寇不难平。”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洪文襄公》:“公自 顺治 元年入关,为内院大学士。次年即出驻 江 南,以次削平逋寇。”
“逋寇”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含义
指逃亡的盗匪或流寇,常用于描述长期流窜、未被剿灭的匪徒群体。该词由“逋”(逃亡)和“寇”(盗匪)组成,字面意为“逃亡的匪寇”。
字义分解
古籍用例
该词多见于史书及文学作品,例如: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可比喻逃亡的罪犯或犯罪团伙。例如:“警方追捕多年逋寇,终将其绳之以法。”
相关扩展
与“逋寇”类似的词汇有“流寇”“草寇”,均指未彻底剿灭的匪徒,但“逋寇”更强调其逃亡状态。
《逋寇》是指躲避追捕的盗匪、强盗或叛匪等。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那些逃亡犯罪或避免被捕的人。
《逋寇》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分别是辶和寇。其中,辶表示"走"的意思,寇则表示"盗匪"的意思,或是在古代泛指"敌国"。
根据拼音,逋的读音是"bū",它包含了11个笔画;寇的读音是"kòu",它包含了11个笔画。
《逋寇》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韩信传》中,用来形容韩信逃亡时所遇到的一些盗贼。后来,这个词也被广泛用于描述其他逃亡犯罪份子。
在繁体中,逋寇的写法相同,不会有任何区别。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逋寇的表现形式可能会有些差异。例如在篆书时期(公元前770年-221年),逋的形状更接近于"辟"的样子,而寇则是寸字旁上方加一点的形状。
1. 逋寇乘夜逃亡,始终未被警方捕获。
2. 这个山区一直是逋寇的藏身之地。
相关的组词有:逃亡、追捕、罪犯、躲藏等。
近义词:盗贼、叛匪、强盗。
反义词:警察、法律、正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