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鼎鼐的意思、鼎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鼎鼐的解释

(1).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战国策·楚策四》:“故昼游乎江湖,夕调乎鼎鼐。”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七:“予以谓古之鼎鼐皆无盖,而足皆圆直无作兽形者,此乃敦耳。”

(2).喻指宰相等执政大臣。 唐 苏颋 《唐紫微侍郎赠黄门监李乂神道碑》:“鼎鼐递袭,簪缨相望。” 元 汪元亨 《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曲:“惭居鼎鼐官,笑领烟霞伴。” 清 李渔 《玉搔头·分任》:“急递盐梅信,飞传鼎鼐家。”参见“ 鼎鼐调和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鼎鼐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由“鼎”与“鼐”二字组合而成,多用于古代文献,象征国家政权或宰相职权。以下从权威辞书角度分项详解:


一、单字释义

  1. 鼎(dǐng)

    • 本义: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多为青铜制,三足两耳。
    • 引申义:
      • 象征政权、帝位(如“定鼎中原”)。
      • 显赫、重大(如“鼎盛”“一言九鼎”)。

        来源:《说文解字》:“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文化背景:商周时期作为礼器,是权力与等级的象征。

  2. 鼐(nài)

    • 本义:大鼎。《说文解字》释:“鼐,鼎之绝大者。”
    • 用法:特指大型鼎器,常见于先秦文献。

      来源:《诗经·周颂·丝衣》:“鼐鼎及鼒。” 郑玄笺:“鼐,大鼎也。”


二、复合词“鼎鼐”的释义

核心含义:

文献例证:

  1. 《战国策·楚策四》:“故鼎鼐之器,不以烹鸡。”(以鼎鼐喻大才不可小用)
  2. 宋代王安石《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鼎鼐留调燮,旌旄卷雨风。”(“调燮鼎鼐”指宰相治国)

三、文化象征与使用场景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12卷,第1278页“鼎鼐”词条。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345页“鼎”、第1126页“鼐”释义。
  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影印本):“鼎”“鼐”字源分析。
  4. 《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王安石诗注。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此处标注纸质权威辞书来源,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鼎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

一、本义解析

“鼎”和“鼐”均为古代烹饪器具:

二、比喻义

  1. 宰相职位
    因宰相治理国家需调和各方,如同在鼎中调味,故以“鼎鼐”代指宰相职权。例如唐代苏颋碑文“鼎鼐递袭,簪缨相望”。
  2. 处理国政
    成语“调和鼎鼐”即指处理国家大事,如《战国策》中“夕调乎鼎鼐”暗喻治国。

三、引申用法

少数文献中引申为形容人的胸怀与才能,如“雅量高深、学识卓越”(此用法多见于低权威性资料,需谨慎参考)。

参考资料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可查阅《战国策》《墨庄漫录》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阿姆斯特丹白合道者班赐本世纪壁虎不约儿赤搊趣穿帮楚雨巫云摧谢大材小用大多东扯西拉付丙抚揉负玺榦世高圆狗蹦子观察力寒种濠上嘿尔合面黄牛峡弧韣胡卢火斾涧门骄炕佳色齎材惊吵镜光进禨撧耳顿足铠曹昆冈库收雷渊林离噜哩噜囌蛮珍马酮排纂庖炙飘杰曲巴乳羝山蔬始料所及首术天王老子通宾铜镜外伸瓮中捉鳖衔绁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