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损坏错乱。《新唐书·郑覃传》:“ 覃 以经籍刓繆,博士陋浅不能正,建言:‘愿与鉅学鸿生共力讎刊,準 汉 旧事,鏤石太学,示万世法。’”
“刓缪”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wán miù,其核心含义为“损坏错乱”,主要用于描述事物因磨损、破坏或人为因素导致的混乱或错误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刓(wán)
本义指“磨损、削损”,例如《史记》中“刓方以为圆”即指将方形磨损成圆形,引申为破坏原有形态或规则。
缪(miù)
此处通“谬”,意为“错误、谬误”。在古汉语中,“缪”常指因疏忽或混乱导致的差错,如“纰缪”(错误)。
组合义:因磨损或破坏导致的错乱,多用于文献、制度等抽象事物的损毁失序。
根据《新唐书·郑覃传》记载:
“覃以经籍刓繆,博士陋浅不能正,建言:‘愿与鉅学鸿生共力讎刊,準汉旧事,鏤石太学,示万世法。’”
(释义:郑覃因典籍损坏错乱,而博士学识浅薄无法校正,建议召集学者重新校订,效仿汉代刻石太学,作为后世典范。)
此处“刓缪”指典籍因流传或保存不当产生的损毁和内容错乱。
需注意与“踳缪”(chuǎn miù) 区分,后者意为“步伐轻盈”,出自《楚辞》,与“刓缪”无关联。
如今“刓缪”多用于古籍研究、文物修复等领域,强调对历史文本或实物因时间、人为因素导致损坏和内容混乱的修复需求。例如:
“这批竹简因年代久远已严重刓缪,需借助红外扫描技术校勘。”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新唐书》或汉字工具书(如《汉语大词典》)。
《刓缪》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纠正、修正”。
《刓缪》词的部首是刀,总笔画数为12画。
《刓缪》一词来源于古代汉字,其演变过程如下:
古文为“顴僊”,后来演变为“劝纠”。最终演化为现代汉字中的“刓缪”。
《刓缪》一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刓繆”。
古代文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写出的《刓缪》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1. 他必须刓缪自己的错误才能得到原谅。
2. 这个问题需要经过反复的刓缪才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1. 刓缪者:纠正错误的人。
2. 刓缪性:纠正错误的性质。
3. 刓缪法:纠正错误的方法。
1. 纠正
2. 审查
3. 改正
1. 错误
2. 谬误
3. 失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