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赦书的意思、赦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赦书的解释

颁布赦令的文告。《魏书·高恭之传》:“及 尒朱荣 之死也,帝召 道穆 付赦书,令宣於外。” 宋 赵昇 《朝野类要·文书》:“赦书,常制恕刑之命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听得此言,就是九重天上飞下一纸赦书来,怎不满心欢喜?” 清 丁澎 《风霾行》:“黄麻如飞赦书下,父老涕泣祈昇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赦书是古代帝王颁布的减免罪责或刑罚的正式文书,具有法律效力与政治象征意义。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赦”

    指免除或减轻刑罚,《说文解字》释为“置也”,即搁置罪责。在法制中特指君主对已定罪者的宽宥,如《汉书·刑法志》载“赦者,舍之过也”。

  2. “书”

    指官方文书,《周礼》注“书者,载事于策”,此处引申为记载赦令的法定文件。

二、历史制度特征

  1. 发布主体与形式

    由帝王亲自签署或以朝廷名义颁布,需加盖玉玺生效。唐代赦书需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唐六典·中书省》),宋代赦书以“德音”为名(《宋史·职官志》)。

  2. 内容结构

    包含三部分:

    • 申明宗旨:引述天人感应思想,如“顺天应时,布德改元”;
    • 具体条款:列明赦免范围(如死刑减等、流放者返乡)、例外情况(谋反等十恶不赦);
    • 实施要求:命州县官吏“宣告中外,咸使闻知”。

三、社会功能

  1. 政治象征

    新帝登基、改元、祭祀等重大典礼时颁布,彰显皇权仁德(《唐大诏令集·贞观四年赦》)。

  2. 司法调控

    缓解严刑积弊,如汉文帝赦书废除肉刑(《史记·孝文本纪》),但过度赦免亦受诟病,苏轼曾谏“数赦则奸宄得志”(《东坡奏议》)。

四、现代转化

当代“特赦令”承袭其制,如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特赦,依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国家主席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67、80条)。


典籍依据

《唐律疏议·名例》:“赦书原罪,皆免刑责。”

《宋会要辑稿·刑法四》:“凡赦书日行五百里,二日到州,三日到县。”

马端临《文献通考·刑考》:“赦宥之典,所以荡涤瑕秽,纳于自新。”

参考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版)
  2. 《唐六典》(陈仲夫点校本,中华书局1992)
  3. 《宋史·职官志》(中华书局1985点校本)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出版社2018版

网络扩展解释

赦书是古代由国家或君主颁布的正式文书,用于宣布赦免罪犯、减免刑罚或恢复名誉等法律宽宥措施。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性质

赦书是颁布赦令的官方文告,具有法律效力。其核心功能包括:

2.历史背景

3.功能与种类

4.文学与实例

赦书既是法律文书,也是政治手段,贯穿于中国古代司法体系。其内容与形式随朝代更迭演变,但核心目的始终围绕“宽刑安民”。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历史细节,可查阅《魏书》《朝野类要》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发红颜摆阖百祇参错偿赎朝饥醇薄出人意档案雕锻断袖之契蠹国嚼民分店風寒浮利观往知来鼓铸和弱红緑帖后老子黄裱纸荒城黄眉昏替仅此而已警健积尸居间壳菜空衍老蚌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联贯厘比鹿鹿鱼鱼门品目连救母目验鸟巢坡公谴发强敌起面饼钦件勤劳遒俊任实沙阜赏鍳稍人沈稼狮子补堂报桃花雪腾翔听不清晩光屋漏五听下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