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二十四考中书令的意思、二十四考中书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二十四考中书令的解释

唐 郭子仪 任中书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绩达二十四次。后遂以借称 郭子仪 。《旧唐书·郭子仪传》:“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 李义山 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 召公 ,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 温 ( 温庭筠 )曰:‘何不云:近同 郭令 ,二十四考中书。’”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 富郑公 ﹞在 青州 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后用为称颂秉政大臣位高任久的典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二十四考中书令”是一个源自中国唐代的典故性词组,用于形容位极人臣、功勋卓著且长期担任要职的显赫人物。其核心含义解析如下:

一、词义分解与字面解释

二、整体含义与典故出处 “二十四考中书令”特指唐代名将郭子仪。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

“(郭子仪)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意指郭子仪担任中书令期间,主持了二十四次对天下官吏的考绩工作。这不仅是其官职显赫(中书令)的体现,更是其长期位极人臣、深得皇帝信任、功勋卓著且政治生涯极其稳固的象征。二十四考意味着他在宰相级别的核心岗位上持续任职二十四年之久,这在政局复杂的唐代实属罕见。

三、引申义与文化内涵 该词组在后世主要用于:

  1. 象征位极人臣的荣耀: 指代官职达到人臣的顶峰(中书令)。
  2. 赞誉功勋卓著与长久不衰: 强调功业伟大(平安史之乱等)且长期得到朝廷倚重(二十四考)。
  3. 比喻恩宠深厚与政治智慧: 暗含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能善始善终,获得皇帝绝对信任(“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四、权威引用参考

  1.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十·郭子仪传》: 原始出处,明确记载了“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的史实。来源:《旧唐书》(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或国学导航等古籍数据库)。
  2.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在“二十四考中书令”词条下收录该典故,释义为“唐郭子仪任中书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绩达二十四次。后遂以借称郭子仪”。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卷第593页。
  3. 《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郭子仪”条目详述其生平功绩,必然提及担任中书令及二十四考的史实,作为其政治地位的标志。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相关卷册。

“二十四考中书令”是一个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典故词组,专指唐代中兴名臣郭子仪。它精确地概括了郭子仪担任最高行政长官(中书令)长达二十四年、主持国家官吏考绩二十四次的非凡经历,成为其位极人臣、功高盖世且恩宠不衰的象征性代称,后世常用以赞誉功勋卓著、长期位居权力中枢的重臣。

网络扩展解释

“二十四考中书令”是一个历史典故类成语,主要用于称颂位高权重且任职长久的大臣,尤其与唐代名将郭子仪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该成语字面指通过二十四次考绩担任中书令的人,实际借指唐代名臣郭子仪。他因长期担任中书令并主持官吏考核达二十四次而得名,象征功勋卓著、位高任久。

二、历史背景

  1. 官职背景:中书令是古代重要官职,始于汉代,唐代与门下省、尚书省长官共掌宰相之权,地位显赫。
  2. 郭子仪事迹: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郭子仪任中书令期间“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即主持官吏考绩24次,且“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成为忠臣典范。

三、使用场景

四、延伸意义

该成语不仅体现个人能力,还反映了唐代考绩制度——官员需通过定期考核(每年一次)晋升,郭子仪主持24次考核,说明其任职约24年,侧面印证其政治稳定性。

五、相关变体

“廿四考中书”为简化表述,含义相同,如《桃花扇》中“廿四考中书”即指郭子仪。


此成语以郭子仪事迹为核心,既是对个人功绩的赞誉,也承载了古代职官制度与考绩文化的历史记忆。

别人正在浏览...

便待逼绰子并发症比缀步罡踏斗孱陋陈丘传形楚地打参道烦恼倒纳动意笃人房捐服采复辟副室浮语禾绢合头荷衣后步混和九农蠲纸冷作连日继夜锚绳盘店契苾启疆其命维新轻红轻口薄舌秋荚散官三十六天罡赡表生诞沈逊摄齐石英钟姝丽顺遂硕德殊锡叹伏铜拔通晩铜像拖家带口脱手弹丸温颜五牛险诞详润显级闲深里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