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考中书令的意思、二十四考中书令的详细解释
二十四考中书令的解释
唐 郭子仪 任中书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绩达二十四次。后遂以借称 郭子仪 。《旧唐书·郭子仪传》:“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 李义山 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 召公 ,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 温 ( 温庭筠 )曰:‘何不云:近同 郭令 ,二十四考中书。’”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 富郑公 ﹞在 青州 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后用为称颂秉政大臣位高任久的典故。
词语分解
- 书令的解释 文书,命令。《晋书·儒林传·孔衍》:“﹝ 衍 ﹞避地 江 东, 元帝 引为安东参军,专掌记室。书令殷积,而 衍 每以称职见知。”
网络扩展解释
“二十四考中书令”是一个历史典故类成语,主要用于称颂位高权重且任职长久的大臣,尤其与唐代名将郭子仪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该成语字面指通过二十四次考绩担任中书令的人,实际借指唐代名臣郭子仪。他因长期担任中书令并主持官吏考核达二十四次而得名,象征功勋卓著、位高任久。
二、历史背景
- 官职背景:中书令是古代重要官职,始于汉代,唐代与门下省、尚书省长官共掌宰相之权,地位显赫。
- 郭子仪事迹: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郭子仪任中书令期间“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即主持官吏考绩24次,且“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成为忠臣典范。
三、使用场景
- 褒扬功绩:用于称赞长期执政且政绩斐然的重臣,如宋代陆游诗句“二十四考中书令,不换先生半日闲”。
- 历史典故引用:常见于诗词、文献中,作为位极人臣的象征,如清代孔尚任《桃花扇》提及“廿四考中书模样”。
四、延伸意义
该成语不仅体现个人能力,还反映了唐代考绩制度——官员需通过定期考核(每年一次)晋升,郭子仪主持24次考核,说明其任职约24年,侧面印证其政治稳定性。
五、相关变体
“廿四考中书”为简化表述,含义相同,如《桃花扇》中“廿四考中书”即指郭子仪。
此成语以郭子仪事迹为核心,既是对个人功绩的赞誉,也承载了古代职官制度与考绩文化的历史记忆。
网络扩展解释二
《二十四考中书令》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古代中国科举考试中排在第二十四位的科目,也是指掌管中央文书的官员。在古代,中书令是宦官制度下的一个高级官位,负责管理朝廷文书的处理和记录。
拆分部首和笔画
《二十四考中书令》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二”、“十”、“四”、“考”、“中”、“书”和“令”。其中,“二”、“十”、“四”、“考”、“中”、“书”和“令”的笔画分别为一画、两画、四画、四画、四画、四画和五画。
来源和繁体
《二十四考中书令》这个词的来源是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繁体字形为「二十四考中書令」。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二十四考中书令》在古代可能以「貳拾肆考中書令」的形式书写。
例句
- 他通过二十四考中书令这个科目,考上了进士。
- 中书令是古代宦官集体晋升的最高官位之一。
组词
与《二十四考中书令》相关的组词有:中书、书令、考中等。
近义词
与《二十四考中书令》近义的词语有:考中掌故、文书管理官、中央文书主管等。
反义词
与《二十四考中书令》反义的词语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词汇来表示。
别人正在浏览...
白迭巾保抱苞谷抱石本属宾帱比者部使不知薡蕫财署禅僧朝生暮死扯叶儿出谋划策撮盐入水打伙计德育调懴地戏东事附祀关虑诡令归之若水过盏孩子气后尾儿患难夫妻欢喜冤家鹄岭嘉胜蛣蜣苦悰老死魅料及犂锄栗烈觱发零桂廪秋僇市谩语鸣吠捺兴拟想偏过丕绩疲苶葡萄宫青琴森立山戍生蒭势素使愚使过守行说黑道白贴状屯政土偶蒙金纤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