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民间的,鄙陋的议论。 明 方孝孺 《读崔豹<古今注>》:“苟有补,虽俚谈野语亦不得而弃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建文君出亡》:“且妄创俚谈,自呈败缺,一时不读书不諳事之人,间为所惑。”
(2).谓浅近的语句。用于自谦。《西游记》第一百回:“一夜无寐,口占几句俚谈,权表谢意。”
“俚谈”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民间的、鄙陋的议论
指来自民间或非正式场合的粗浅言论,常带有贬义色彩。例如明代方孝孺在《读崔豹<古今注>》中提到:“苟有补,虽俚谈野语亦不得而弃之”(),体现这类言论虽不登大雅之堂,但仍有参考价值。
浅近的自谦用语
用于书面或正式场合中,表示自己言论的谦逊。如《西游记》第一百回中写道:“一夜无寐,口占几句俚谈,权表谢意”(),此处“俚谈”是作者对自身诗句的谦称。
综合《汉语大词典》及古代文献用例()。
俚谈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非正式而俗俗的谈话或言论。
该词的拆分部首为人字旁和言字旁,部首分别为亻和言。
俚谈的笔画数为11画。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在《史记·韩世家》中出现。
繁体字形为「俚談」。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俚谈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常出现的古代写法为「老」或者「釐」。
以下是俚谈的例句:
1. 他们之间的对话几乎都是俚谈,毫无深度。
2. 这个节目总是充斥着无聊的俚谈和低俗的笑话。
一些以「谈」为结尾的词可与俚谈组成复合词,例如谈判、谈笑、谈资等。
与俚谈意义相近的近义词有俗谈、闲话、庸俗言谈等。
与俚谈意义相反的反义词则没有一个固定的词语。反义词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来选择,例如正式谈话、高雅言谈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