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卫星的意思、人造卫星的详细解释
人造卫星的解释
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火箭或航天飞机)发射或运载到外层空间,按一定轨道绕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行的物体。绕地球运转的,又叫人造地球卫星。
词语分解
- 人造的解释 依靠人模仿自然的技能来制造人造冰详细解释人工制造。与“天然”相对。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濡水》:“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世名之 天桥柱 也。状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 巴金 《新生》第一篇
- 卫星的解释 ∶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如围绕地球运行的月球。也指人造卫星 ∶像卫星一样在某个中心四周的卫星城详细解释.拱卫之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奉本》:“部星三百,卫星三千。”.天文学名词。指围绕行星运
网络扩展解释
人造卫星是由人类设计、制造并通过火箭等运载工具发射到外层空间,按预定轨道绕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行的无人航天器。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基本特征
- 人造卫星是工程技术的产物,需通过火箭或航天飞机送入轨道,其运行遵循天体力学规律,但受地球非球形引力、大气阻力、太阳及月球引力等因素影响,实际轨迹较为复杂。
- 主要分为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和其他行星的卫星,其中地球卫星占绝大多数。
2.历史发展
- 第一颗人造卫星:苏联于1957年发射的“斯普特尼克1号”,标志着人类航天时代的开端。
- 后续发展:美国、中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射了通信、气象、导航等多用途卫星。
3.主要分类
按用途可分为:
- 通信卫星:如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用于电视转播、全球通信。
- 气象卫星:监测天气变化,提供气象数据。
- 导航卫星:如GPS、北斗系统,提供定位服务。
- 科学探测卫星:研究宇宙射线、地球磁场等。
- 侦察卫星:用于军事或资源监测。
4.轨道类型
- 地球同步轨道:轨道高度约35,800千米,卫星相对地球静止,适合通信。
-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每天同一时间经过同一区域,适用于气象观测。
- 低轨道:距离地面200-2,000千米,常用于遥感、科研。
5.作用与意义
- 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通信、导航、资源调查、科学研究等领域。
- 作为发射数量最多(占航天器总数90%以上)、用途最广的航天器,深刻影响现代生活与科技发展。
如需更完整的分类或技术细节,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权威网页(如、5、6)。
网络扩展解释二
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是指由人类制造并投放到太空中用于各种科学研究或通信等目的的人造物体。下面将对该词进行拆分部首和笔画分析、来源、繁体、古时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介绍。
拆分部首和笔画
人造卫星的拆分部首是“人”和“卩”,其中“人”是左边的部首,而“卩”是右边的部首。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该词的总笔画数为12画。
来源
人造卫星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苏联首次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由于这一成就的重大意义,人造卫星的概念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
繁体
在繁体中,人造卫星可以写作「人製衛星」。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对人造卫星的汉字写法没有明确记载。因为人造卫星作为现代科技成果,是近现代才出现的物体,所以在古代的汉字中并未出现对其的专用写法。
例句
1. 这颗人造卫星将在太空中完成对地球的观测任务。
2. 最新发射的人造卫星将提供更快速的卫星通信服务。
3. 科学家使用人造卫星收集了大量的天文数据。
组词
卫星技术、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遥感卫星、地球卫星
近义词
人造衛星(繁体)、人造星、人造天体
反义词
天然卫星(如月球)、自然卫星
别人正在浏览...
帮场背军崩渹槽坊沉淀车鱼错折大课单眼皮钓纶渡轮遁世长往珥貂凡儿反潜机肤浸羔皮公立学校国中含毫含水量宦橐惠普见情经营擘划近影寄人篱下集字诗拒格刊薙苦差傫如丧狗六韵诗历指隆窰乱套罗者旅况渺渺捻须鮎鱼缘竹竿孽龙起轿顷听森拱觞弊神骥出枥手臂搜乘狻麑琐谈调畅童弱惋咽文鹄吻吮温饫无响小康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