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兵役法的意思、兵役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兵役法的解释

[military service law] 国家根据宪法规定公民履行军事义务的法律制度

详细解释

国家规定的有关公民服兵役的法律制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兵役法是规范国家兵役制度的专门法律,主要规定公民服兵役的条件、形式、期限、权利义务以及相关管理机制。其核心在于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国家武装力量人员的补充与更新,维护国防安全。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并结合法律特征进行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1. 基本定义

    指国家制定的关于公民参加武装组织或在武装组织之外承担军事任务、接受军事训练的法律规范总和。其调整对象为兵役关系,涉及服役主体、程序、保障及法律责任等。

  2. 核心要素

    • 强制性:依法服兵役是公民的法定义务,符合条件者需承担军事责任(如《宪法》第55条)。
    • 公平性:实行平等原则,凡适龄公民不分民族、职业、出身均有服役义务。
    • 补偿性:国家对服役者提供优待抚恤(如退役安置、教育优惠等)。

二、法律特征

  1. 规范层级

    属于国家基本军事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如中国《兵役法》1984年通过并多次修订),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

  2. 内容框架

    • 服役制度:包括现役(常备军)、预备役(后备力量)、民兵等组织形式。
    • 分类管理:按兵役性质分为义务兵役制与志愿兵役制(如士官制度)。
    • 特殊条款:对学生、残疾人等群体规定缓征或免征条件。
  3. 法律责任

    对拒绝服役、逃避兵役登记等行为设定行政处罚(如罚款、强制履行)乃至刑事责任。

三、延伸解释

兵役法在战时状态下可启动特别条款,如延长服役期、扩大征召范围等,以应对紧急国防需求。其修订需适应军事战略调整,例如近年强化退役军人权益保障,体现"服役贡献-社会优待"的对等原则。


参考来源: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2021修订)全文及官方释义(全国人大网)
  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2013年)

网络扩展解释

兵役法是国家规范兵役制度的法律总称,其核心是规定公民履行军事义务的法定框架。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兵役法是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军事法律,主要调整国家与公民在兵役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其核心目的是保障军队兵员补充,维护国防安全,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明确公民服兵役是“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二、核心内容

  1. 兵役制度
    我国实行以志愿兵役为主、志愿兵与义务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现役军人服役期间需遵守军队条例,预备役人员需定期参与军事训练。

  2. 公民义务
    年满18周岁的男性公民必须进行兵役登记(无论是否参军)。公民不分民族、职业、教育程度均有服兵役义务,但严重残疾或政治权利被剥夺者除外。

  3. 法律原则
    强调权利与义务一致,例如军人享有公民权利的同时需履行军事职责。兵役工作需与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历史与意义

我国现行《兵役法》经多次修订(1984年制定,1998年、2009年、2021年修正),旨在适应现代化国防需求。其制定不仅保障军队战斗力,还通过规范征兵流程避免历史问题(如民国时期的“抓壮丁”)。

如需了解具体条款,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全文(来源:、9、10)。

别人正在浏览...

爱八哥儿绊住鄙晻辨异笔柱伯通桥操擅乘化出气筒打过道三不着两谛妄额定功率干部高达龟步和揉回腸悔亡疾间靖领旌铭精壮襟头窘慑举大计开弓不放箭枯耘劳承劣撅柳枝旅鸿马蹄莲秘吝木緜年青欧人蹒局魄散魂消婆嫂船樵室庆功会人马平安三衙胜利油田生巧食鸡肋手烛説东忘西肃霜太平斧洮河陶练淘碌塌塌通儒达识往还网师诬引先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