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隘名。古称 桃林塞 。 东汉 时设 潼关 ,故址在今 陕西省 潼关县 东南,处 陕西 、 山西 、 河南 三省要冲,素称险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河 在 关 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 潼关 。” 唐 杜甫 《北征》诗:“ 潼关 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只要明天从 潼关 附近冲过去,到了 河南 ,官兵就再也包围不住咱们啦。”
潼关是中国古代重要关隘,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秦岭,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处,是连接关中平原与中原地区的咽喉要道。其地势险峻,东有远望沟,西有禁沟,北靠黄河天险,南依秦岭山脉,形成"城中有城,关外有关"的防御体系。
作为"百二重关"(两人守关可御百人),潼关在历史上经历多次关键战役:
潼关在文学中常作为历史兴亡的见证,如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写道:"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借关隘之险抒发朝代更迭的感慨。
"潼"字本义为高耸(如宋玉《高唐赋》"沫潼潼而高厉"),关名取自黄河激流冲击关山的自然特征。
潼关(tóng guān)是一个由2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拆分部首是水和关,其中水是左部首,关是右部首。根据笔画顺序,水部首拥有4划,关部首则有6划。
潼关这个词来源于中国的地名,指的是陕西省咸阳市长安县境内的一个山城关口。历史上,潼关处于重要的交通要道上,连接着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因此具有重要的军事和经济意义。
在繁体字中,《潼关》的写法没有明显变化,仍然保持着“潼關”的形式,只是字体结构略有差异。
古时候汉字写法较为简单,以跟现在的写法有所不同。《潼关》在古代常常写作“橦關”。这种古代写法在今天已经不再使用。
以下是一个关于《潼关》的例句:
《潼关》是杨洪基演唱的一首著名歌曲。
组词:潼关城、潼关战役、潼关道、潼关戍楼。
近义词:山口、山关。
反义词:阻碍、隔阂。
悲惜边官鞭节柄用碧雾博山炉布衰布闻草根船缆传叙楚人咻待弊弹爵聃周道眼定名东方文化顿拍遏夺抚悦个人收入货币化弓箭社归计鹤烟红女回敬火龙黼黻急痛攻心僦贷季积重难反隽望老女归宗楼观蚂蚁啃骨头绵天难于上天嫖经貔貍蹼蹬签厨蜣郎转丸诮讥桥君学穷苗苦根戎棨散心栅垒奢逸石席史帙输估顺和煻灰陶瓦特勑温籍污德想方设法熙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