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投蜺的意思、投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投蜺的解释

亦作“ 投霓 ”。谓天降虹霓,示天下将乱。 汉 蔡邕 《答诏问灾异》:“蜺者,斗之精气也。失度,投蜺见态。”《后汉书·杨赐传》:“案《春秋讖》曰:‘天投蜺,天下怨,海内乱。’” 李贤 注引《春秋演孔图》:“失度投霓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投蜺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天象异兆相关,特指“白虹贯日”的自然现象。在古代文化中,此现象被视为上天对君主失德或朝政昏乱的警示,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本义

    “投”意为投射、呈现,“蜺”同“霓”,指日光穿透云层时形成的副虹(即霓虹)。合称“投蜺”指白色长虹横穿太阳的天象,古人认为此象主凶兆。

    来源:《后汉书·孝灵帝纪》记载:“中平元年……白虹贯日。”李贤注:“虹贯日,天子气绝之象。”

  2. 引申义

    引申为灾异之兆,多用于批判君主昏聩或朝纲败坏。如东汉蔡邕在《答诏问灾异》中以“投蜺”喻指宦官专权导致的政治危机。

    来源:《后汉书·蔡邕传》载其奏疏:“虹蜺堕日,妖孽之象。”

二、文化背景

“投蜺”典出《后汉书·杨赐传》。汉灵帝时,天空现白虹贯日异象,名臣杨赐上书直言:“蜺堕鸡化,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借天象谏言外戚与宦官乱政之祸。此后,“投蜺”成为忠臣谏诤的典型意象。

来源:《后汉书·杨赐传》:“蜺堕鸡化,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尔雅·释天》

    定义“蜺”为“双虹”,并区分“雄虹为虹,雌虹为蜺”,奠定其天象学基础。

    来源:《尔雅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汉书·五行志》

    将“白虹贯日”归类为“兵象”,关联社会动荡,强化其灾异属性。

    来源:《汉书·五行志第七下》。

四、词义演变

唐代后,“投蜺”渐成典故词汇,多见于诗文。如宋代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词中“投蜺未歇”句,化用天象警示南宋政权危局。

来源:《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八十八。


结语

“投蜺”承载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其释义需结合天文记录、史书灾异志及政治谏言文献综合考据。现代汉语中虽罕用,但作为历史文化符号仍具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投蜺”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基本释义

“投蜺”也写作“投霓”,指天降虹霓的现象,被古人视为天下大乱的征兆。这一概念源于汉代盛行的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异常天象与人间灾祸存在关联。

出处与文献

  1. 汉代典籍:蔡邕在《答诏问灾异》中提到“蜺者,斗之精气也。失度,投蜺见态”,将虹霓解释为星斗精气失衡的表现。
  2. 《后汉书》:杨赐引用《春秋谶》记载“天投蜺,天下怨,海内乱”,进一步强化了其象征意义。

文化背景

在汉代谶纬学说中,自然现象常被赋予政治预言功能。“投蜺”即通过虹霓出现,暗示统治者失德、社会动荡,反映了古人对天象与人事关系的朴素认知。

同义词与延伸

“投蜺”是古代灾异学说中的术语,兼具天文观测与政治隐喻的双重内涵。其核心思想是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秩序联系,成为汉代哲学与历史文献中的特殊文化符号。

别人正在浏览...

悲音草稿长条逞恶穿鍼引线存活亶甫淡写轻描典守地瘠民贫递直豆黄耑勒端闲独木不成林顿履风萍浪迹桴应蚼蟓鼓箧胡子传、柳隆卿甲车鉴谅狡伏剿洗诘驳戟级静理金奴筠篁恐惑狂华纍爵黎丘丈人鸾凤挛株鸬鹚号苗头谬越那儿披古通今拼花地板扑买乾电池签帙青春万岁色动赡赐时限熟成书砚署纸尾磃氏馆叹挹推历歪行货违世吴回纤懦谐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