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二惑的意思、二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二惑的解释

佛教语。指见惑与思惑,又称理惑与事惑。即迷于真理与迷于事相。 南朝 梁简文帝 《如梦》诗:“潜令六识扰,安能二惑除?”参见“ 三惑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二惑"是汉语佛教术语中的复合概念,其释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分析:

一、哲学与宗教释义

  1. 佛教核心概念:指"见惑"与"思惑"两种根本烦恼。《佛学大辞典》定义:"见惑者,诸种妄见;思惑者,贪瞋痴等烦恼"(来源:《佛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81版),分别对应理性认知偏差与情感执著。见惑含身见、边见等五利使,思惑含贪欲、嗔恚等五钝使。

  2. 修行次第说:《天台宗纲要》记载"断二惑证四果",指修行者需破除这两种根本迷惑才能证得觉悟(来源:《天台宗教义基础》中华书局1999版)。其中见惑属理论认知层面障碍,思惑属实践修持层面的习性障碍。

二、语言学解析 从构词法看,"二"为基数词作限定语,"惑"本义为"迷乱"(《说文解字》:"惑,乱也"),二字组合形成佛教专用术语。该词自唐代佛经汉译后逐渐定型,如玄奘译《成唯识论》多次使用该表述(来源:《汉译佛典词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

网络扩展解释

“二惑”是佛教术语,指见惑与思惑,又称理惑与事惑,分别对应迷于真理与迷于事相。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 见惑(理惑):指因错误见解产生的迷惑,如执着于“我见”“边见”等,需通过“见道位”(初悟真理的阶段)断除。
    • 思惑(事惑):指因情感、欲望引发的烦恼,如贪、嗔、痴等,需通过“修道位”(修行深化的阶段)逐步断除。
  2. 核心区别

    • 断除层次:见惑是知见层面的迷惑,需先破除;思惑是行为与习气层面的迷惑,需长期修行才能消除。
    • 影响范围:见惑阻碍对真理的认知,思惑则扰乱日常生活与心性。
  3. 文献与扩展
    南朝梁简文帝《如梦》诗曾提及:“潜令六识扰,安能二惑除?”,说明二惑的断除与佛教修行密切相关。此外,佛教还有“三惑”概念(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但“二惑”特指凡夫阶段的核心烦恼。

二惑是佛教修行的关键障碍,需通过不同阶段的修行逐步破除,最终达到解脱。

别人正在浏览...

班生表饰袹复布白惨无人道草席曾国藩常性传嗣储须窜逃大冥电鉴地德鼎新革故端居二昆弓兆官着汉武台号军鹤脑侧宏廓挥翰临池火粒繮绳建筑学截肪旌车决期君体可情人冷落辽海历眼笼竹马鸡马金南马尾萝墨官木屧鸟食泡蘑菇披榛采兰铺列铅刀一割七捞八攘倾壶荣敷圣眷生速哂笑折色失候使唤树林子通皮闲口销声敛迹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