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 王敦 酒后辄咏 曹操 《乐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边尽缺。见《晋书·王敦传》。后因用“缺壶歌”为发抒壮怀之典实。 金 元好问 《论诗》诗之三:“ 鄴 下风流在 晋 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缺壶歌”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需结合具体出处和背景理解:
基本含义与典故来源
该成语源自《晋书·王敦传》。晋代王敦酒后常吟诵曹操《乐府歌》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以铁如意击打唾壶(痰盂)为节拍,因用力过猛导致壶边缺损。后以“缺壶歌”比喻抒发壮志豪情,成为表达壮怀激烈的典实,如金代元好问诗句“壮怀犹见缺壶歌”即引用此意。
现代引申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2)将其解释为“在困境中无法自救,需他人帮助”,可能与字面“缺壶”(缺少壶)的联想有关,但此释义缺乏历史依据,需谨慎使用。
使用场景
“缺壶歌”的核心含义应回归典故本身,即通过击壶高歌抒发壮志,而非字面义的“缺壶求助”。建议在正式语境中采用历史出处的解释,避免混淆。
《缺壶歌》是一首古代诗歌,描述了缺少壶的困境和对壶的渴望。在诗中,壶象征着生活的滋润和享受,缺壶则暗示着匮乏和困苦。
《缺壶歌》的拆分部首是“缶”和“土”,其中“缶”是指陶壶相关的部首,笔画是7画。
《缺壶歌》是出自《诗经》中的《卫风·硕人》一篇,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
缺壶歌的繁体字为「缺壺歌」。
在古代,「壶」的写法有时会使用「士」与「胡」的组合,即「壴」。同时,「缺」的写法可能偶尔使用「欠」与「缶」的组合,即「欠缶」。
缺壶歌中的一句例句是:
「朝从白帝归,参差荇菜一何碧。衣服渐行远,缺如也,
木石散齐齐,川上德风急。云欲暗·飞雨雪也。」
缺陷、壶口、欠缺、急流勇退。
缺乏、欠缺、不足。
充足、饱满、富裕。
【别人正在浏览】